无人农场成摆设?高科技被指“面子工程”,农民:不如拖拉机实在!
近年来,"无人农场"成为农业领域的热门话题。各地纷纷上马无人农场项目,无人机、智能灌溉、自动驾驶拖拉机等高科技设备轮番登场,场面蔚为壮观。但在一片叫好声中,却传来农民的质疑声:"这些高科技设备中看不中用,还不如我的拖拉机实在!"
在东部某农业大省,一座投资数千万元的无人农场里,整齐排列的传感器和自动灌溉设备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但当地农民老张却对这些设备嗤之以鼻:"这些设备动不动就出故障,维护费用高得吓人。去年夏天,自动灌溉系统坏了,差点让我的水稻旱死。"
类似的情况并非个例。在西部某智慧农业示范区,价值百万的农业机器人因无法适应复杂地形而长期闲置;在南方某蔬菜基地,智能温室因能耗过高而被迫停用。这些案例暴露出当前智慧农业建设中的突出问题:过分追求"高大上",忽视实际生产需求。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值得深思。一些地方将智慧农业建设视为政绩工程,盲目追求设备先进性和项目规模,却忽视了农业生产的实际需求。某地农业部门负责人坦言:"上级考核要看硬件投入,我们只能把资金用在看得见的地方。"
智慧农业的发展需要回归本质。在浙江某地,一家农业科技公司将物联网技术与传统农业经验相结合,开发出适合当地实际的智能管理系统,不仅降低了成本,还提高了生产效率。这种务实创新的做法,为智慧农业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发展智慧农业不能一蹴而就。要尊重农业生产规律,立足实际需求,将先进技术与传统经验有机结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农业现代化,让高科技成为农民的好帮手,而不是华而不实的"面子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