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背后男人,你知道吗?
1907-2000,广东番禹人,国际知名物理学家,被尊成为“中国物理学”之父
1957年,中国物理学家杨振宁、李政道因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在得知获奖的第一时间,他们不约而同的想到了一个人,那个在战火年代孜孜不倦的教导他们物理知识的吴大猷老师。
杨振宁获奖
杨振宁得知获奖信息后致信吴大猷:”大猷师:值此十分兴奋,也是该深深自我反省的时候,我要向您表示由衷的谢意,为了您在1942年层引导我进入对称原理与群论这个领域,我以后工作的大部分,包括关于宇称的工作,都直接或间接与15年前的那个春天,从您那里学到的概念有关。这是多年来我一直想要告诉您的情意,今天或许是最好的时刻。生振宁上。“
杨振宁与吴大猷(中)1949年摄于美国纽约,右为马仕俊。
杨振宁、李政道是发自肺腑的感恩吴大猷的教导,然后又何止是他们两个呢?吴大猷在去台湾前,教出了大量后来的优秀物理学家。
吴大猷的传记作者丘宏义评价:”他在中国物理学界中的影响力之大,恐怕是独一无二的。”丘宏义把吴大猷比作述而不作的孔子,孔子的言论由弟子记录而成《论语》,影响中国社会两千余年,吴大猷在这点上和孔子一样,通过他的学生影响了中国物理学界。
西南联大
吴大猷最重要的教学时期应该就是西南联大时期。1938年,因战争问题,清华、北大、南开在昆明组成西南联合大学,吴大猷离开中英庚款董事会在川大所设的讲座教授职位,到西南联大任教。同年秋天,杨振宁被西南联大录取,先遵父命报化学系,后改物理系。
吴大猷本身的物理学贡献是不容置疑的。1934年回国后,将量子力学引入中国。然而,我认为他更大的贡献反而在于教育事业上。他的学生黄昆说:“事隔半个世纪,他诲人不倦、乐于教书育人的欣喜心情仍溢于言表。”
黄昆
1994年,吴大猷在赠给黄昆的一本书的扉页上写到:此袋内乃1941年秋季在昆明西南联大所授古典动力学课的讲学笔记……该课中约有二十人,有研究生黄昆,四年级学生杨振宁、张守廉、李荫远、黄授书等人,对着这样一群学生讲古典物理中最完美的一部,是最愉快的一大事也。”
张守廉(左)
李荫远,中国现代固体理论物理学和理论磁学的重要开拓者之一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深耕学术,又不忘教书育人,这或许是对吴大猷最好的评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