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钠低氯血症补液原则
低纳低氯血症在治疗时需要采取谨慎的输液方式,意指输液速度需缓慢,避免单次大量输入液体。在输液过程中,定期监测血液中氯和钠的含量变得尤为重要,通常每隔几小时便需进行一次检查。此外,输液遵循一定的原则:初期优先补充含盐水分,接着是含糖液体,先使用晶体溶液,随后搭配胶体溶液以达到扩容效果。若患者出现抽搐或惊厥症状,应迅速给予含钙液体。整个治疗过程还需密切关注患者电解质及体液平衡的变化,以便全面评估身体状况。
在治疗期间,有几个关键注意事项:
若患者的尿量突然增加超过每小时100毫升,这可能预示着血钠快速上升的风险,尤其是在尿量剧增时,建议每两小时监测一次。
对于低容量患者,随着血容量恢复,血管加压素的作用可能减弱,导致水分排出急剧增多,进而意外提升血钠浓度。
治疗的前24小时内,若血钠上升超过10毫摩尔/升,或第二个24小时超过8毫摩尔/升,应立即调整方案减少血钠增量,并停止积极的补钠治疗。
建议每2至3小时复查血钠水平,并依据临床反应调整补钠速度,必要时考虑使用中心静脉导管监测中心静脉压。
治疗时必须区分失钠性低钠血症和稀释性低钠血症,前者需补钠,后者则需促进水分排出。对此类患者,应避免使用噻嗪类利尿剂和盐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在容量超载且利尿剂效果不佳时,乙酰唑胺是更好的选择。对于低渗性稀释性低钠血症患者,需严格控制水分摄入。可考虑使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抑制剂来增加肾血流,减少近端肾小管对钠的重吸收。此外,根据情况适当应用正性肌力药物和血管舒张药物,以增强有效循环血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