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机器人谷的创新技术如何推动发展 产业生态促成长
4月初,深圳市越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发布了新一代智能力控协作机器人,在精密装配、复杂打磨、焊接、医疗自动化等高端制造领域的性能得到了大幅提升,企业发展迈入新阶段。在公司创始人刘培超看来,企业快速发展与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形成聚集效应息息相关。自成立以来,越疆科技搬了五次办公室,但始终未离开同一个街道,因为这里的产业生态对企业至关重要。
深圳“机器人谷”位于阳台山南部余脉和塘朗山之间的谷地,沿留仙大道和深圳地铁5号线分布。这里孕育了包括越疆科技、速腾聚创、优必选在内的多家机器人上市企业,以及肯綮科技、云鲸智能、普渡科技等细分领域龙头企业。近10所高校为这一区域提供了强劲的智力支持,上百家支撑机器人产业链的企业在此集聚。上下楼就是上下游,产业园就是产业链,一个“机器人谷”在深圳逐步成型,成为全国乃至全球机器人技术创新的策源地和产业应用的示范区之一。
从越疆科技总部所在的南山智园向北不到一公里,就到了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2015年,越疆科技正是从这家科研机构牵头建设的中科创客学院孵化出来。从中科创客学院的一个工位开始,从拿到深圳市第一笔100万元资助开始,越疆科技逐步实现了视觉、控制、驱动等关键技术的自主研发,从第一台样机到实现批量生产,不断优化突破,找到了自己的成长之路。
像越疆科技这样的创新企业与邻近的科研机构、孵化器长期进行产学研合作,展现了创新生态系统的蓬勃生命力。在“机器人谷”,南方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等科研机构面向前沿攻关,拓展技术边界,转化最新成果。例如,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今年建成了“科技成果超市”,将最新成果摆上“货架”,搭建了高效的成果转化桥梁。
在这个“机器人谷”里,不同定位的企业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态位”。优必选机器人已经进入汽车工厂工作;雷赛智能的高性能伺服电机大幅提升了机器人运动控制能力;速腾聚创的光学模组性能国际领先,让机器人能够更好地感知世界。全球创业者在这里逐梦未来。西丽湖人才服务中心为创业者提供宽敞明亮的会议室、富有艺术气息的休息区及院士团队工作室。目前,中心有55支团队入驻,其中65%来自周边高校,35%从海外引进,帮助人才走好创业第一步。
深圳市肯綮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余运波在深圳“机器人谷”创业近10年,其公司研发的外骨骼机器人在今年春节于泰山引起关注。他表示,深圳“机器人谷”积累的完善供应链和产业链使得企业能够快速匹配资源,这对机器人企业的成长至关重要。
数据显示,深圳聚集了2267家人工智能企业和1000余家机器人企业。2023年,深圳机器人产业链总产值达1797亿元,2024年深圳智能机器人产业集群增加值为53.48亿元,同比增长11.2%。随着智能机器人产业迅速发展,产业规模稳步增长,“机器人谷”正不断提升创新能级。鳍源科技通过“AI+机器人+行业”,探索水面到水下500米不同水深的应用价值,产品已覆盖超过100个国家和地区。从深圳“机器人谷”放眼全球,中国机器人企业正在加快走向世界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