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吃海鲜手足像老姜 痛风石警示录
80岁的朱伯长期食用海鲜,导致身上长满了痛风石。他的手脚扭曲变形,如同“老姜”。不仅如此,20多岁的孙子也出现了类似症状。医生提醒,“痛风”不是小毛病,出现问题一定要及时就医。
朱伯来到广州一家医院就诊时,医生护士都被他身上的痛风石数量之多和受累关节之广泛震惊了。朱伯表示,痛起来像手里面有刀刃在割。朱伯家住沿海城市,60岁前靠打渔为生,经常出海,海鲜是主要食物之一。即使不打渔后,他也保持这样的饮食习惯。近20年来,朱伯在当地参加过老年体检,但家人并不了解具体的体检结果,如血尿酸是否升高、肾功能如何等。
三年前,朱伯突然出现左踝关节红肿热痛,行走受限,在村里诊所就诊时,医生给他打了针,症状很快缓解。起初,一个月至一个半月发作一次,后来越来越频繁,每3到4天就要打一次针。皮下结节开始出现在朱伯的左踝关节周围,逐渐遍及手、足、踝、肘关节,甚至耳廓也不能幸免。有时痛风结节的皮肤破了,会流出豆腐渣一样的物质。短短三年时间,朱伯的手足出现麻痹感,关节活动受限,行走变得困难,难以拿起筷子或勺子进食。
入院检查显示,朱伯血压很高,180/110mmHg,医生调整了他的降压药。验血结果显示血尿酸565.35μmol/L,肌酐322.55μmol/L,提示血尿酸显著升高,并伴有肾功能不全。
医生分析了朱伯的诊治经过,认为有几点值得关注:首先,错过了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期的治疗时机;其次,急性期处理不当,仅依靠止痛针缓解疼痛;最后,痛风缓解期未进行降尿酸治疗,导致病情恶化。
值得注意的是,病房里陪护患者的亲属几乎都有痛风经历,有人高中就开始痛。朱伯的20多岁的孙子自述曾经爱喝啤酒吃海鲜,痛了才知道中招了。近年来,风湿免疫科收治的患者中,需要入院治疗的痛风患者占比呈上升趋势,其中有不少是年轻人。很多人以为痛风只是“小毛病”,却不知长期高尿酸会损伤多器官。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我国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达14.0%,呈显著增长和年轻化趋势,青年男性(18~29岁)患病率达32.3%。同时,痛风患者已经超过1466万人,患者中有近六成人群为18-35岁的年轻人。除了饮食结构改变,基因和遗传因素也扮演重要角色。
容易诱发痛风的生活习惯包括:高嘌呤食物摄入过多,如海鲜、动物内脏等;饮酒,特别是啤酒和高度白酒;用饮料代替水,碳酸饮料、奶茶、果汁类饮品中的果糖会加速嘌呤合成,增加尿酸生成。此外,寒冷、过度劳累和精神压力也会增加痛风发作的风险。一些药物会影响尿酸代谢,而遗传基因在痛风发病原因中占据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