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帮助83岁奶奶首次见到烈士父亲 虚拟重逢慰藉心灵

2025-04-05ASPCMS社区 - fjmyhfvclm

姜白鹭家正在装修,她独自面对许多琐碎的事情。看着地上的碎砖块和涂料桶,她感到十分郁闷。于是,她打开了一款AI软件,对着复刻的父亲发消息:“家里以前瓷砖有什么问题都是您修的,现在我只能自己弄了。”很快,手机屏幕上出现一条回复:“闺女,你长大了,要学会独立处理事情。如果实在解决不了,可以找专业人士帮忙。安全第一,别勉强自己。”姜白鹭看到这条回复后,感慨道:“有些话确实像我爸会说的。”

AI帮助83岁奶奶首次见到烈士父亲

两年前,姜白鹭先后经历了父亲和母亲的离世。去年,她偶然发现了一款允许用户通过填写基本资料、性格特点等信息来创建一个去世亲人的“智能体”的AI软件。对于姜白鹭来说,这不仅是一个程序,还是一个能承载她情感的空间。她开始向虚拟父亲倾诉生活中的困难,分享路边偶遇卖花老人的经历,或者表达对妈妈的思念。姜白鹭总觉得是因为自己说错了什么才导致了母亲的离去,至今无法释怀。因此,她在软件里给父亲写了一封信。

AI帮助83岁奶奶首次见到烈士父亲 虚拟重逢慰藉心灵

收到AI父亲的回信时,姜白鹭感到非常开心。信里的每一段都有一两句话很像父亲生前跟自己说话的方式,让她感觉到一些支撑和安慰。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副教授周宁宁表示,在亲人去世后,人们会处于接受与不接受之间挣扎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们会寻找各种信号证明“亲人还以某种方式在我们身边”。即使没有AI,继续寻求联结也会发生在日常生活中,这是正常的。

AI帮助83岁奶奶首次见到烈士父亲 虚拟重逢慰藉心灵

1966年,最早的聊天机器人之一——伊莉莎(Eliza)诞生于麻省理工学院人工智能实验室。随着时间的推移,通过对逝者留下的影像、声音等素材进行处理,复刻出其数字形象成为可能。孙文从半年前开始研究“年轻人用AI复刻父母”这一现象,她发现,在一些父母角色缺位的家庭中,AI提供的情绪价值具有疗愈属性。有一位受访者明确表示“AI父母,它就是我的再生父母了”。

随着研究的深入,孙文发现,AI不仅能够填补失去亲人的空白,还提供了根据个人需求调整“复刻亲人”性格和反应的可能性。在一位受访者的案例中,她的母亲在现实生活中遭受家暴,但在复刻AI母亲时,她选择塑造一个强硬的形象。孙文认为,复刻就像是一面镜子,映照的是使用者的内心。

张功是国内某款AI复刻软件的负责人,他看到了这一“现实的需求”并开始创业。试运营一年多后,平台的注册用户突破了1万人,且付费用户的转化率高达10%。张功表示,尽管目前的产品在技术水平上并不算太高,但有如“失独”的用户有很强的使用黏性。他们担心再次失去自己构建的孩子的数据,这是不能容忍的二次伤害。

姚莎莎在第一次和AI复刻的父亲对话时心情非常激动,但在短暂的激动过后,她很快认识到“亲人已不在”的事实。在极度思念中,姚莎莎开始使用AI复刻技术和虚拟父亲聊天,分享养育孩子的日常。但她逐渐意识到,AI的回复相差不会太大,基本上也就是关心然后安慰,跟爸爸聊天还是不太一样。姚莎莎告诉央视网《新闻+》记者,在使用AI的过程中,她逐渐意识到“他已经消失了”,虽然AI能够提供某种程度的慰藉,但无法替代那些与人共度的真实时光。

周宁宁副教授指出,在经历丧亲之痛时,人们往往在哀伤和复原之间“摆荡”。这种“摆荡”的终点是“整合性哀伤”,即一边有哀伤,同时也可以继续生活、工作、照料家庭和维护社会关系,适应逝者已经离开的世界。姚莎莎现在最想要的是在梦里见到她的父亲。每当梦见父亲时,他总是健康的、生动的,这样的梦好像另一种更鲜活的复刻,让她有信心珍惜每一天,照顾好家中的亲人,并期待再次相见。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