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谁是中国第一港?港口吞吐量创新高
全国众多港口吞吐量创新高,港口成为外贸的晴雨表。巨型货轮从各地驶来,装卸作业昼夜不停。广阔的港区内,排列整齐的集装箱堆叠在一起,起重机上下移动,运输车辆来回奔走,这是港口日常的一幕。
中国拥有1.84万公里大陆海岸线,港阔水深的优势孕育出环渤海、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世界级港口群,中国的港口基础设施规模多年保持世界第一。根据交通运输部3月底发布的数据,2024年全国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176亿吨,同比增长3.7%,集装箱吞吐量达3.3亿标箱,增长7.0%,继续稳居世界第一。在全球货物和集装箱吞吐量排名前十的港口中,中国分别占八席和六席。
长三角地区的宁波舟山港以13.77亿吨的吞吐量蝉联世界第一,上海港的集装箱吞吐量首次突破5000万标箱,巩固了其航运中心的地位。交通运输部副部长李扬表示,港口发展与内外贸密切相关,尤其是外贸,港口吞吐量大幅上涨表明了中国对外贸易的活跃程度。新的一年里,港口作为经济的晴雨表,叠加绿色化、智能化转型升级,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与潜力。
宁波舟山港是世界上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年货物吞吐量超10亿吨的超级大港,拥有全国最大铁矿石码头、亚洲最大原油码头以及全球唯一的双“千万箱级”单体集装箱码头。2024年,宁波舟山港完成货物吞吐量超过13.77亿吨,同比增长4%,创历史新高;集装箱吞吐量3930万标准箱,增长11.3%。该港由宁波市和舟山市两个港口在2006年合并重组而来,合并后仅三年时间便跃居世界第一。这里拥有近170座万吨级以上大型泊位,超过100座5万吨级以上的大型、特大型深水泊位。
相比之下,上海港虽不具备宁波舟山港的天然优势,但凭借区位经济因素迅速崛起。集装箱吞吐量是衡量港口运输能力和国际贸易水平的重要指标,自2010年起,上海港连续15年位居世界首位。2024年,上海港完成5150.6万标箱,成为全球首个年吞吐量突破5000万标箱的港口。得益于外贸出口重箱、国际中转箱、水水中转量的持续增长,上港集团归母净利润连续四年突破百亿元。
其他主要港口也捷报频传。深圳港集装箱吞吐量达到3340万标箱,同比增长11.8%,创下历史新高。北部湾港在中国主要港口中增长亮眼,2024年完成902万标箱,增速为12.4%,连续八年增幅达到两位数。然而,厦门港却呈现下降趋势,集装箱吞吐量为1225万标箱,同比下降2.4%;货物吞吐量21074万吨,下降4.3%。尽管如此,厦门港在2025年初新增两条东南亚航线,总数达47条,并通过积极向外的新举措实现了由负转正。
中国港口的发展动能强劲,这不仅反映了传统欧美市场之外的新兴市场潜力,还在全球物流链多元化的趋势下,凸显了中国港口高效运作和稳定服务的重要性。展望未来,中证鹏元预测,由于国际地缘政治冲突,港口外贸货物和集装箱吞吐量增长不确定性加大,但国内需求仍存支撑,预计2025年港口货物和集装箱吞吐量将维持低速增长。
未来竞争将集中在绿色和智能方面。上海洋山深水港是全球最早实现智能化的港口之一,截至2024年底,中国已建成全自动化码头52座,技术水平领先世界。除了智能化,绿色转型也在加速。2023年底,交通运输部发布《关于加快智慧港口和智慧航道建设的意见》,明确了未来十年中国港口绿色智能化发展的方向。当前,中国11个国际枢纽海港内集卡清洁能源使用率占比超过60%,沿海主要港口煤炭、矿石等大宗散货绿色疏运比例超过85%。随着绿色燃料的推广,一批近零碳港口正在加速创建,为外贸经济持续增长注入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