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仿人民币冥币祭祀合法?假的 警惕违法误区
清明时节,春和景明,既是缅怀先人、寄托哀思的传统节日,也是踏青赏春的好时机。然而,在人们忙于祭扫与出游之际,一些暗藏风险的“传统误区”和伺机而动的诈骗陷阱可能让节日蒙上阴影。以下为大家梳理清明期间需警惕的祭扫误区和常见诈骗套路,呼吁市民提高防范意识,文明追思、安全过节。
关于清明祭扫,存在一些不安全、不合法的习俗。例如,有人认为清明祭扫必须赶早,天不亮就匆忙扫墓,这不仅让人身心疲惫,还可能导致交通拥堵。实际上,清明节前后十天均为适宜祭扫的时间,公众可根据自身情况合理安排时间,错峰出行,无需扎堆在清明当天。
市场上流行的仿人民币冥币(如标注“中国天堂银行”“天地通用银行”等)被误认为合法祭祀用品。这类冥币因高度模仿人民币图案,涉嫌违反《人民币图样使用管理办法》,属于违法行为。祭祀时应选择合法合规的祭品,避免触碰法律红线。
部分地区的风俗认为,在冥币中夹烧真钞能让逝者“收到真钱”。这种行为已经触犯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银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币管理条例》的相关规定,不仅不尊重法定货币,还可能面临法律处罚。祭祀重在心意,而非形式。
传统焚烧纸钱、香烛的方式被视为祭扫“标配”,但这种方式极易引发火灾,污染环境。如今鲜花祭扫、植树祭扫、网络祭扫等绿色方式逐渐普及,既能表达哀思,又安全环保。
清明期间还需警惕各种骗局。不法分子通过短信或电话谎称“墓穴管理费到期”“需补缴维护费”,诱导受害人点击虚假链接转账。陵园相关费用缴纳应通过官方渠道核实,切勿轻信陌生短信并随意点击缴费链接。
部分网络平台出现低价“代献花”“代扫墓”服务,收款后却以“交通限制”等理由拒不履约。选择正规机构或平台预订服务,留存交易凭证,避免私下转账。
诈骗团伙在墓园周边假扮“风水大师”,以“替祖先消灾”“改运势”为名骗取高额费用。保持科学理性的态度,勿轻信陌生人所谓的“神通”话术。
针对清明出游人群,骗子发送“航班取消”“门票退款”短信,诱导提供银行卡信息。通过航空公司、景区官网或官方APP核实信息,勿泄露验证码。
清明寄哀思,安全是底线。唯有摒弃陈规陋习、筑牢防骗意识,才能让传统文化焕发新时代的文明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