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制造为何仍有竞争力 产业集群效应显著

2025-03-26ASPCMS社区 - fjmyhfvclm

3月25日,2025上海全球投资促进大会开幕。开幕式上发布了上海2025重点产业布局图,宣布了14个区级主导的产业特色赛道集聚区,如浦东张江+金桥新一代电子信息集聚区、静安“视听静界”上海超高清视听产业集聚区、徐汇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区等。

上海制造为何仍有竞争力

爱乐网新闻通过天眼查的企业科创能力分析数据,将这14个集聚区映射到上海科创企业热力图上,发现其中许多区域拥有成熟的产业生态和自身的基础资源。例如,金山区发展化工新材料产业片区,其碳谷绿湾产业园是上海市26个特色产业园区之一,不仅有巴斯夫、科莱恩等全球知名的化工企业,还有联乐化工、新旺科技等新材料企业,重点发展先进半导体材料、高分子材料、航空航天材料等领域。

上海制造为何仍有竞争力 产业集群效应显著

类似的园区在上海还有很多。例如位于宝山区东北部的上海机器人产业园,虽然占地面积仅3平方公里多,但作为中国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产业集聚发展标杆区,这里的工业机器人产值占全国的1/9、上海的1/3。在这个产业园,可以找到减速器、伺服电机等核心零部件生产商,也有发那科这样的全球知名机器人本体制造商,以及快仓这样的智能搬运应用企业。

上海制造为何仍有竞争力 产业集群效应显著

这些产业集群在上海制造业升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恩曼技术公司因防垢防腐蚀技术而出名,2019年搬迁至宝山区的机器人产业园。公司总经理吴小君表示,选择这里是为了与更多相关企业交流沟通。

上海制造为何仍有竞争力 产业集群效应显著

中国产业集群的特点是企业和行业在地理上高度集中,密集分布在特定地区,从而促进合作和发展,降低生产成本。从2019年开始,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和工信部先后公布了500多个国家级产业集群,上海入选的产业集群数量超过20个,居于全国前列。例如2019年入选全国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上海徐汇区人工智能产业集群就是一个例证。

过去一年,徐汇区的人工智能孵化器“模速空间”集聚了上百家大模型企业,实现了“邻居就是合伙人”、“上下楼就是上下游”。目前,“模速空间”超千名AI从业者中,约三分之一为28岁以下年轻人,大量创始人、CEO、CTO平均年龄不到30岁。

上海市投促办(市经济信息化委)主任张英在2025上海全球投资促进大会新闻发布会上介绍,上海正在鼓励更多年轻人在产业创新中“挑大梁、当主角”,在城市发展中“创大业、展宏图”。正是有这样的产业政策,使得聚焦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的企业在上海不断涌现。第三方平台记录的企业注册数据显示,2024年,上海新增人工智能相关企业超过2万家。

在上海,创新成本正被拉低。除了产业集群带来的规模效应,上海也在围绕企业关心的投资成本、直接成本、融资成本、转型成本等重点领域实施一揽子创新举措。根据上海经信委发布的数据,2024年,上海推出的工业降本增效政策累计为企业减负了521亿元。

这500多亿的减免主要来自电、气、热等要素价格的降低。例如通过节假日和双休日实施“深谷电价”等措施,去年上海大工业平均电价下降了6分钱,较2023年减少6.8%;天然气成本、蒸汽成本也分别下降了12.9%和8.7%。此外,企业融资成本占到了47%,涵盖了低息贷、信用贷、融资担保、贷款贴息等。例如中小微企业政府性融资担保贷款贴息,去年覆盖了756家中小微先进制造企业,贷款利率下降接近1%。

中小微企业在将创新成果转化为市场产品上拥有显著优势,能缩短创新周期。尤其是“专精特新”企业,是国内创新动能的重要来源。爱乐网新闻梳理《中国专精特新企业研究数据库》发现,注册地在上海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或创新型中小企业达4.6万家,该数字超过了其他一线城市。

这一数字背后离不开上海的创新环境和政策支持。去年12月,上海宣布推动商业银行设立总规模超4000亿元的“专精特新贷”,其中信用贷款总规模超2000亿元;落实国家科技创新专项担保计划,推出“上海市专精特新专项担保计划”,单户担保额度从2000万元上限提升至3000万元等多项措施。

这些降本措施已在逐渐发挥作用。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24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成本为85.16元,而上海比这低了2.7元。上海的工业百元营收成本不仅低于全国平均值,也比长三角地区整体平均水平低了2.9元,是长三角三省一市中最低的。

上海不仅要素成本不贵,还有巨大的综合成本优势。上海的人才、教育、医疗资源聚集,有全球最大口岸,企业出海成本低。瞄准新兴产业发展需求,上海还在强化智算、语料、绿电、场景、平台等创新要素供给,释放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聚合赋能效应。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