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艺术她脱脱脱的伊娃格林,贡献了最美的青春成长片

2025-04-29ASPCMS社区 - fjmyhfvclm

️本文作者:川美眉

知道意大利著名导演贝纳尔多·贝托鲁奇是因为华裔著名演员陈冲参演的《末代皇帝》,上世纪1988年的奥斯卡颁奖礼上,该片横扫最佳影片、导演、改编剧本、服装、作曲、剪辑、音响效果、摄影、美术指导九个奖项。他让西方人开始真正认识这个神秘的东方大国。

我现在要说的非《末代皇帝》而是贝氏大导演非常热衷也擅长的“革命”+”爱情”电影,拍摄于2003年的《戏梦巴黎》。贝导借三名年轻男女的青春激情故事,缅怀自己的往昔岁月,同时不忘置入对于多部影史经典作品的迷影致敬。

说真的,我看完以后,有些恍惚了,《戏梦巴黎》情色片?青春片?政治片?我陷入了沉思,细缕电影情节的一幕幕,我渐渐有了思路。这部创作于贝大导演高峰期的最后一部作品,无疑表达了一种个人情爱在现实面前的悲剧性。

二十世纪的六十年代是一个充满了英雄主义崇拜的年代。美国青年马修(麦克·皮特 饰)在法国留学,他和孪生兄妹伊莎贝拉(伊娃·格林 饰)和雷奥(路易斯·加瑞尔 饰)不期而遇,因为热爱电影,他们仨成了好朋友。马修被兄妹俩邀请住进了他们家,他得到了同为大学教授的其父母的喜爱。

街上闹起了学潮,学校停课了,三人玩起了导演、电影演员和演绎有关电影台词的游戏。伊莎贝拉中产阶级家大小姐的派头有些霸道,她发现马修对自己有意思,他联合兄长雷奥要求马修和自己做爱。她还当着马修的面命雷奥自慰,以惩罚他接龙电影台词时卡壳了,这叫什么事!

aspcms.cn

外面满大街的游行示威队伍,这三位躲进自家房间玩起了三人不伦的成人游戏。直至父母外出度假回来,他们仨赤身裸体滚在一个临时搭的室内帐篷里,醉生梦死放荡的场景赫然惊呆了突然出现的父母。

大学教授夫妇看到了三个年轻人的混乱状态,没有叫醒他们,只留下了支票,然后双双抽身离去。

桌上推放着昨晚吃剩的残羹剩菜碗盏,中国领袖毛泽东的塑像东倒西歪在床头,屋内几个房间一片狼藉。台词显示雷奥有政治倾向崇拜东方大国领导人。之前雷奥和父母一起招待马修,他和诗人父亲说政治起了争执,闹的不欢而散。

他和孪生妹妹伊莎贝拉从小一块儿长大,他们感情很好。青春、激情、自由、自我的追求如风般荡漾在荷尔蒙旺盛的年纪。他们热衷参加政治运动,为了“dream”甘愿冒被警察驱赶逮捕的风险。

与此同时,正值青春年少,他和妹妹有了男女情愫,但是碍于亲兄妹的血缘至亲关系,他们止步于XJ。遇见了马修,他把马修当成了自己的替代,热衷促成他和妹妹的肉体交合。原来伊莎贝拉还是第一次,那殷红的落红,标志着浪漫之都的欧洲,并不比自由女神的国度开放。倒是美国人马修的参与助力,让青春的荷尔蒙之花尽情绽放。

这一刻他们仨以为是最美好的时刻,他们聊电影,扮演喜欢的电影角色,模仿那些大导演极尽电影情节场景之能事。一边品尝美食,一边侃侃而谈时事,把酒问青天,不知今夕何夕。

窗外时而会传来游行队伍里爆发出的群情激愤的口号声,那与他们何干,这会儿他们是与青春撞了个满怀的追风少男少女,只管挥洒自如“我”的世界我做主。

于雷奥而言,他的青春有了自我牺牲的满怀悲壮,他献出了他之所爱伊莎贝拉,他不再拘泥于肉体的本能的占有,而是将爱升华为更高层次的精神之恋。他将马修视为替身,他和热爱电影的美国青年融为一体了。

贝托鲁奇给自由的情爱追求赋予了一种面对世俗世界的悲剧性,年轻人的感情世界抵抗不了现实的压迫。贝托鲁奇用“吃饭”的要素,引导出了对此的表达。三人第一次家宴,马修吃到了丰盛的晚餐,随即开启了美好之旅。而后,三人和谐共处,分享披萨,裸体跳进浴缸,互相亲吻,亲密肌肤接触。作为高潮的,则是马修和伊莎贝拉的性爱,用食物来隐喻-里奥在厨房里做了鸡蛋佳肴。经由特写强调,蛋清与蛋黄仿佛是伊莎贝拉的乳房和乳头,让里奥似乎也成为了XJ的参与者。看起来这个卖相不错的摊鸡蛋,对应了此刻性爱的良好闭环,在三人中间循环共享。

于马修而言,他来巴黎留学,那是圆他心目中的艺术之都之梦,他热爱电影,向往个人自由和美好的爱情。他遇见了这一对兄妹,巧了三人都醉心于电影艺术,他奔向自由的阵营,加入二人世界。他开始心仪美丽的法国姑娘,他没想到那么快兄妹邀请他同住并很快他有机会和姑娘有了身体接触。其实,在这个过程中他感觉到了这一对兄妹的“怪诞”,后来又发现他俩有男女私情,但作为情敌的雷奥大方地将姑娘让给了他,他很快就沦陷了。

作为青春期少女伊萨贝拉对于政治的热情和异性身体的探秘都有浓厚的兴趣,她独立自由性感,还有一点敏感。即便他在兄长雷奥的鼓励下将第一次献给了美国青年马修,他的少女的羞涩与任性依然裹挟着她。当她回到自己的房间,她之前一直封闭着的闺中少女的心还是那么顽固甚至封闭。马修想和她在她的房间里梅开二度再“做一次”她拒绝了,她突然变脸了,将马修赶走了……

我想说,贝托鲁奇对于青春期的情色的把控是相当准确的,这个“性”的描写非常符合这个年龄段青年人的真实性。对于男孩,荷尔蒙旺盛的年轻人雄踞而起欲罢不能是完全可能的;但对于女孩,她刚刚还在青春启蒙的门槛上,她的兴奋、矛盾、痛苦与患得患失让她啼笑皆非也符合常理。

问题是那个年代,1968年世界性的“礼崩乐坏”时代,似乎有传染性。越南战争,法国学运,性解放,摇滚乐,波普文化,萨特的存在主义,这些都不可置疑的重组着人们的思想,吹袭着本就风雨飘摇的审美观与道德意识。伊莎贝拉和雷奥的爸爸是个保守的诗人,他认为姐弟俩的示威是无用功,只是跳出这个世界静观其变的幼稚得可爱的孩子的游戏。雷奥则愤怒的指责父亲拒绝在反越战的请愿书上签字。

两代人在政治观念上南辕北辙,年轻人以冲动的政治热情和个人生活的放荡来对抗世俗束缚以实现纯粹情爱的欲望。

贝托鲁奇将政治、艺术与情感三种层面上的追求,做了巧妙的结合。以自我表达而著称的艺术(电影),与社会深度连接的政治(学运),非世俗束缚的纯粹情爱欲望,铺开电影的整个剧情,让三位年轻人在以上三重追求中展开故事的脉络。艺术与情爱只关乎于自我,而政治则与外界产生联系,并对前两者的“自我”产生削弱,让人们对“自我”的追求逐渐被外界所影响,卷入其中。最终,这一切又皆敌不过最残酷的现实社会,自我无法抵消外界的影响,连带着那不成熟的政治追求,被全部击碎。

马修来巴黎是追求自由和艺术的,当他邂逅了爱情以后他沉迷其中,他在与雷奥争夺伊莎贝拉的角逐中逐步占了上风。但是伊莎贝拉似乎又是摇摆的,她与马修做爱,又继续接纳雷奥。

当伊莎贝拉提议三人穿越卢浮宫,他们飞奔卢浮宫的身影,有如电影《法外之徒》的电影场景再现,完成了对于经典电影的致敬。

但最终,伊莎贝拉松开了马修的手又回到了雷奥身边,参与到游行队伍中。而马修对于巴黎的“追求自我心灵”之憧憬,无论是“艺术”的内心感受之表,还是”情爱”的内心悸动之里,都通通落空了。

电影最后一个镜头,他形单影只地站在游行队伍之外,看着伊萨贝拉兄妹在游行队伍的乱象中消失,他自己被学运政治洪流抛弃了,显得很落魄和无奈。

无论作为表象的电影,还是根本的情爱,一切有关于”自我“的东西,都无法保持自己的纯粹,被主流道德和政府统治等现实所影响,倾倒向稚嫩的政治诉求,并与其一同在极端残酷的现实面前倒塌下去。

这部电影要承载的历史负重和个人诉求似乎太多,初刷很可能导向情色电影的简单理解。其实,贝大导演就是借三位年轻人对艺术的梦想追求和对情爱的放纵自由以及政治的稚嫩热情来呈现一段青春的过往故事。不是有一说,青春是用来挥霍的,颓废的,某种意义上也充满了幻灭与悲怆。

最后我必须致敬伊莎贝拉的扮演者伊娃·格林,为了艺术她脱脱脱,她美丽的酮体性感的身材实在惊为天人。

️投稿、合作、️加入读者群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