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跑吧海报争议背后:当艺人形象成为综艺流量牺牲品?
当4月14日早晨,《奔跑吧》第十三季的主视觉海报揭晓时,谁能预料到白鹿的半身像会成为舆论风波的引爆点呢?图片中那个格局怪异的白色边框,以及与其他成员截然不同的站位设计,迅速让这张海报在中午长了个“翅膀”,冲上了社交媒体热搜的前三名。
这一场由美工大手笔引发的争论,在节目组发布“遵循常规制作流程”的声明后,反而愈演愈烈。粉丝们翻出2023年的拍摄花絮,指出白鹿在录制期间为节目组特别调整了档期,却在最终成片中遭遇了形象失控的窘境。不仅如此,还有眼尖的网友发现,本季七位常驻嘉宾中,唯独白鹿与郑恺未出现在节目组置顶微博的九宫格宣传中。
时间线显示,从上午10点的首次质疑声起,节目组在短短五小时内接连发布三条声明,强调“不存在针对特定艺人的设计”。然而,粉丝整理的2021-2024年节目组海报对比图,清晰展现了白鹿从C位到边缘的变迁轨迹。
数据显示,这位90后的小花在往季贡献了“指压板痛苦面具”“魔性笑声”等16个出圈经典场面,相关话题的总阅读量已经突破80亿。趣味的地方在于,节目组最新声明的评论区,一位自称参与综艺后期制作的用户透露:“艺人合同中形象使用权条款通常包含‘必要艺术处理’的兜底条款,给了制作方巨大的操作空间。”这种行业潜规则的存在,或许能够解释为什么白鹿工作室至今保持低调沉默。
回顾杨颖离开《奔跑吧》前的宣传降级,或是邓超、陈赫退出时的海报缩水事件,不难发现,这类操作早已成为综艺界的隐形规则。某卫视制片人曾在行业论坛上坦言:“节目组需要不断创造新鲜感,而元老成员的‘去特殊化’处理是成本最低的内容迭代手段。”
如今,这场看似偶然的P图风波,其实揭开了综艺制作中权力博弈的冰山一角。当节目组需要话题热度时,艺人的真实性格可以被“放大”成综艺效果;而在需要推陈出新的时刻,昔日的核心成员又可能沦落为视觉符号的消耗品。在这场流量游戏中,也许正如某位粉丝的尖锐评论所言:“真心实意追综艺的人,最后都成了数据面板上的小数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