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剧的编剧醒醒吧:看完剧中穷人的现状,我们连穷人都配不上
时隔三年半,孙俪再度献上了一部都市剧,毫不意外地成为了爆款。这部剧的最高收视率一举突破3,刷新了央八的实时收视率最快破3的纪录,成绩相当亮眼。不过,尽管收视飙升,剧情依然存在不少槽点,观众的吐槽声不绝于耳。
比如,男主薛晓舟简直是个“傻白甜”代表,情商低到让人捉急。女主胡曼黎眼看就要接到一个重要订单,结果薛晓舟却偏偏在关键时刻暗示被保人不要签字,简直是自毁前程。再说胡曼黎,她的情感线也让人摸不着头脑,突然间开始和第三者邱丽苏争夺“优越感”,还拉着邱丽苏一起跳水,结果自己不小心掉进了水里,狼狈不堪。
这些悬浮的情节让人难以投入剧情。但如果暂且抛开这些不谈,说到剧中对“穷人”生活的描绘,简直是荒诞离谱。胡曼黎在上海奋斗了二十多年,虽然她并非大富大贵,但豪车豪宅、孩子读私立学校,生活条件依然优越。就算离婚、失业,她的生活也远没有那么悲惨。可剧本偏偏要让她经历一番“生活窘迫”,于是胡曼黎必须“哭穷”。
然而,编剧似乎忘了考虑剧情的合理性。胡曼黎声称自己手头只剩十几万,虽然她花得多赚得多,这种情况可以理解,但对于普通工薪阶层来说,十几万也相当于好几年工资了。而胡曼黎的节俭举动更是让人捧腹:她放下了298块的车厘子,选了盒198块的。这种“委屈”,观众怎么可能产生共鸣?
更让人傻眼的是,胡曼黎的儿子要参加夏令营,报名费高达十万,结果她为了凑这笔钱,把自己珍藏的包卖掉。正巧,这时邱丽苏趁机上门,花十万买走了她的包。按照胡曼黎此时的窘迫状况,既然已经忍辱卖包,难道不应该用这些钱来应付生活和教育的开销吗?不,她非要“打肿脸充胖子”,把十万换成一车贺礼,扬言要去邱丽苏家楼下炫耀,最后连剩余的钱都包成红包,硬是要对方收下。包没了,钱花了,气出了,但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解决,结果两手空空。
再说到她变卖配饰,胡曼黎手头的十几包卖了十万块,但她家中拍节目时,脖子上的项链就价值百万上下,工作时佩戴的一套项链、耳环加起来也是百万级别。这些奢侈品卖掉一件,就足够解燃眉之急,编剧是否该去了解一下真正穷人的生活呢?
女主胡曼黎和男主薛晓舟似乎都摆脱不了中产阶层的思维方式。薛晓舟的母亲因邱丽苏自杀后昏迷不醒,成了植物人,长期住院,家庭压力山大。尽管他继母继承了父亲的遗产,并承诺给他五十万,但薛晓舟拒绝的理由不是觉得分得太少,而是觉得“家不能卖”。母亲的医疗费、护理费都需要钱,而他依然坚持自己不能卖房子,只为了“情怀”。
薛晓舟最终辞职,知道自己被利用了,但根本没有考虑到自己的生活开销问题。最终,连母亲的医药费都需要女友向自己的父母借钱来支付,而薛晓舟却一副无忧无虑的样子,生活完全依赖女友的支持。终于,薛晓舟好不容易接到一单生意,终于还清了欠款,竟然还花了四千多买猫送给女友,真是有钱花得不眨眼。
至于“缺钱”这个话题,薛晓舟的态度更是让人摸不着头脑。客户为自己的私生子开了一张三百万的保单,而胡曼黎虽然坚持原则,确认自己并没有违背道德,可薛晓舟因为不赞成这笔交易,直接搅黄了签约,导致大单泡汤。然而,尽管如此,他居然理直气壮地觉得自己没错,完全不觉得生活困顿。
总的来说,剧中呈现的“穷人”生活和观众的实际感受完全脱节。编剧似乎想通过一些极端的窘境制造戏剧效果,但显然并没有真正了解过普通人的生活。与其用“穷”来当噱头,不如让故事更贴近现实,站在不同阶层的角度来写,才能引起观众的共鸣。显然,《蛮好的人生》只是借“穷”来炒作,并未展现出真正的生活困顿。国产剧的编剧们,醒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