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若昀、毛晓彤主演《霍去病传奇》积压9年,删减至75集后终获过审

2025-04-26ASPCMS社区 - fjmyhfvclm

今年4月14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布的通知让影视圈为之一震——一度积压近九年的历史剧《霍去病传奇》终于改名为《风起大漠》,并且从92集缩减至75集,正式获得了发行许可。这部由张若昀、毛晓彤、白宇等人主演的史诗巨作,起初在2016年开拍时便命运多舛,经历了历史争议、审查波折以及市场变迁,堪称国产剧中“马拉松式制作”的典型案例。

历史争议与剧名变更

《霍去病传奇》在立项时便因“传奇”二字引发了历史爱好者的广泛质疑。霍去病,作为史上赫赫有名的“封狼居胥”的军事天才,他的事迹本身就充满了戏剧性。然而,剧集早期曝光的部分剧情却被批评为“过度虚构”与“细节失真”,例如对汉匈关系的简化处理,以及对霍去病感情线的过度渲染,这些问题导致了大量的投诉涌向广电部门。为了应对争议,剧集更名为《风起大漠》,这不仅是为了去除个人英雄主义色彩,更暗示了创作的转向——从专注霍去病的传奇故事,转向了展现汉武帝时期边疆战争的宏大背景。这一改动既消除了部分争议,也迎合了观众对史诗感的需求。

从92集到75集:删减背后的多重压力

剧集从92集削减至75集的幅度超出了常规,背后是创作、审查和市场三方面的博弈:

aspcms.cn

- 历史真实性与艺术虚构的平衡:剧组删去了一些支线剧情,如霍去病与蓁娥(由毛晓彤饰演)的情感纠葛,进一步强化了对《史记》和《汉书》等史书的依托,避免了过于戏剧化的争议。

- 审查红线与主流叙事:对敏感话题如汉匈战争的政治博弈和民族融合进行了艺术化的处理,确保符合“民族团结”的主流价值观。

- 市场适配与观众耐性:75集的集数更适应流媒体时代观众较短的注意力,避免剧集过长导致的观众流失。

实地取景与场景还原

为了呈现大漠战场的壮丽景象,剧组辗转于鄂尔多斯、贵州都匀等地,花费了11个月完成拍摄。外景场景的比例高达80%,剧组还投资修建了十余座城池,其中秦汉影视城的规模达到了16万平方米,战马、铠甲、兵器等均按汉代标准复原,力求让每一帧都如同纪录片一般真实。张若昀在采访中回忆道:“拍摄期间,我们每天都要负重30斤铠甲骑马,沙尘暴中几乎无法睁眼,但只有真实的呈现,才能让观众信服。”

战争戏的“去特效化”

与近年来许多古装剧依赖绿幕和特效不同,《风起大漠》坚持实拍冷兵器战场。剧中的万马奔腾、箭雨齐发等场面全由真人完成,演员们接受了骑射、近身格斗的训练,甚至冒险完成了跳火海、冰河冲锋等高难度动作。导演张健(代表作《雪豹》)表示:“我们要让观众看到历史剧的‘血性’,而不是虚假的特效堆砌。”

张若昀:从“范闲”到“霍去病”的蜕变

张若昀凭借《庆余年》《雪中悍刀行》奠定了“男频一哥”的地位,而这次他挑战的是17岁封侯的霍去病。剧照中,他身披重甲,目光如炬,既展现了少年将军的锐气,又不乏名将的沉稳。导演评价他的表演时称:“张若昀演绎了霍去病的‘神性’与‘人性’,既有单骑受降的孤勇,也有对蓁娥的隐忍深情。”

毛晓彤:从甜妹到“悲情公主”

毛晓彤在剧中突破了以往的灵动形象,饰演和亲公主蓁娥。她与霍去病的情感线成了剧中少数几条柔情的切口。在预告片中,有一幕她在牢狱中与霍去病对峙,她含泪凝望霍去病,成功将家国大义与个人情感的撕裂感演绎得淋漓尽致。

黄金配角团:戏骨与新生代的碰撞

胡军饰演的匈奴大单于,仅凭一个眼神便传递出草原霸主的狠戾。白宇则化身匈奴王子伯力,他与张若昀的对手戏充满张力,被网友称为“宿命般的对决”。黄维德饰演的汉武帝不怒自威,朝堂权谋戏份堪称“教科书级演出”。

历史剧的“式微”与“重生”

近十年来,古装剧逐渐被仙侠、甜宠、悬疑剧等类型挤压,真正扎根史实的历史剧几乎消失。《风起大漠》的诞生,恰逢观众对“伪历史剧”审美疲劳的时刻。它试图通过强烈的情节和快节奏的叙事(如六天内转战五国的紧凑剧情)来吸引年轻观众,同时以考证级别的服化道来吸引历史迷。

历史真实与艺术创新的平衡术

该剧最大胆的尝试,是将霍去病的“神化”形象拉回到人间。例如,单骑受降这一经典桥段,既保留了史书记载的胆识,又加入了霍去病对士兵存亡的挣扎,使人物更加立体、真实。编剧团队表示:“我们不想造神,只是想讲述一个天才将领如何在时代洪流中成就传奇。”

大漠风起,历史剧的“破局之战”

《风起大漠》的过审,标志着历史剧创作的一次“破局”,它不仅是剧组的胜利,也是历史剧的“复兴”信号。在快节奏娱乐时代,观众依然渴望有深度且充满张力的历史叙事。正如网友所言:“只要还有人在认真拍历史剧,国剧就永远有希望。”

《风起大漠》已进入排播倒计时。这场跨越九年的“风起”,是否能吹响历史剧复兴的号角?我们拭目以待。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