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剧你记一下,我做如下部署调整
看完新片《射雕英雄传之侠之大者》后,我心里总觉得有点怪。它披着武侠外衣,内里却空空如也。看了两个半小时才渐渐明白,原来片名真得改改,应该叫《射雕英雄传之儿女情长》才对。
豆瓣评分仅5.2,最大的毛病就是故事讲得糟糕透了。金庸的作品拍成电影其实挺容易的,大多数时候几乎不用改动,情节发展自然顺畅。比如93年李连杰主演的《倚天屠龙记之魔教教主》,豆瓣评分7.9,两个片子差距在哪里?
说实话,这两个故事本质上差不多,可以照搬。主角的父亲被害,长大后习得武艺为父复仇,再与女主邂逅,最后功成名就。那《倚天屠龙记之魔教教主》如何在短短半小时内讲得完美呢?我特意重温了一遍,发现编剧王晶和金庸联手,金庸坐镇,故事质量可想而知。开头3分钟,旁白介绍了倚天剑和屠龙刀的背景,这两件道具贯穿始终。为了争夺屠龙刀,江湖动荡,张翠山和殷素素都因此丧命,张无忌也受到重创。故事发展至第38分钟时,张无忌已经习得九阳神功。
这样,剧情的铺垫就完成了,接下来的一个小时讲的便是魔教教主的故事。六大派围攻光明顶,张无忌力挫群雄成为教主,这是电影的第一个高潮。接着赵敏登场,先灭少林、再灭武当,张无忌与玄冥二老展开太极拳对决,这是第二个高潮,赵敏还留下话,“要救六大派,大都找我吧。”剧情紧凑,观众看得欲罢不能,电影便在此结束。
反观《射雕英雄传之侠之大者》,两个半小时的故事杂乱无章,令人生疑。影片借用观众熟知的《射雕》原著情节,如果没看过原著,观众简直摸不着头脑。更糟的是,片中的武打几乎没有,特技满天飞,简直令人尴尬。而在《倚天屠龙记之魔教教主》里,武打指导是洪金宝,副指导曹荣,演员阵容也是一流的动作明星。拍摄时,时间紧迫,甚至和《新少林五祖》一起拍,导演和男女主角都一样,结果两部片都拍得相当精彩,实属难得。
就连王晶后来拍的《倚天屠龙记之圣火令》,也无法超越这部经典。如今,徐克虽然是武侠电影的大师,但也再难拍出曾经的江湖气息了。
至于《侠之大者》,前两个小时基本在讲郭靖如何找到黄蓉,最后半小时勉强才扯上了“侠之大者”的主题。而郭靖不带兵守城,反而跑去给成吉思汗讲道理。铁木真听了郭靖的几句话,大手一挥,撤兵!几十万大军兵临城下,刀出鞘箭上弦,居然就这样退兵?这逻辑太荒唐了。
如果我是导演,我一定会把编剧找来重写剧本。首先,把七怪被杀、郭靖找黄蓉等情节删掉,南帝救黄蓉、征战西征这些无关紧要的都删掉,加入段天德这一关键人物。
我会这样安排:
一开始,用三分钟旁白讲述背景,从靖康之耻开始,郭靖名字的由来。郭啸天被段天德所杀,李萍逃到草原生下郭靖,为“侠之大者”主题做铺垫。
接下来的30分钟,讲郭靖随江南七怪学武,学成后前往中原报仇,遇见黄蓉,揭开洪七公教郭靖降龙十八掌的情节。
接着,花一个小时讲述郭靖为父报仇,段天德武功不强,但能和欧阳锋等人组成一个势力,郭靖与他们展开激战,直到击败段天德。但黄蓉受伤,两人被打落悬崖,幸运捡到《九阴真经》和《武穆遗书》。
最后一个小时,二人伤愈后回草原探望母亲,得知铁木真欲攻宋,李萍自杀后两人回中原守城。蒙古攻宋的场景不如改为襄阳城大战,保持节奏,把原片的彩蛋阵法全都呈现出来。欧阳锋为夺《九阴真经》协助铁木真攻城,最终郭靖和铁木真展开一场最后的对决。
宋蒙大战僵持不下,直到铁木真因病见郭靖最后一面,才有了“侠之大者”的主题探讨。最后,铁木真因病去世,蒙古撤兵。绝不是郭靖说几句话铁木真就撤兵,剧情要有深度。
影片结束,故事清晰,动作戏却成了硬伤,专业的事交给专业人,别再让演员尴尬跳舞,替身也比这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