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鬼,还能叫鬼片吗
想象一下,如果一部恐怖片的恶灵始终不见其身影,却用镜头全程锁定你,这会不会让你倍感寒意?史蒂文·索德伯格的最新作品《感应》就巧妙地营造了这样的气氛——导演亲自扛起摄像机,变身为那只“隐形的幽灵”。
没有突如其来的惊吓,也没有鲜血狂飞,这部入围2024圣丹斯电影节的“鬼屋故事”,用90分钟的时间向你传达一个真理:人心的黑暗比鬼魂更令人畏惧。
影片一开始,百年老宅静悄悄地伫立着,镜头仿佛获得了生命:它滑过木质地板,穿透百叶窗,在楼梯间打转,犹如一双好奇的眼睛巡视着每个角落。直到新主人佩恩一家入住,我们才意识到原来这摄像机就是鬼魅之源。
这位幽灵沉默无声,却暗中“出手”——书架被推倒、书籍被移走,甚至偷听夫妻争吵。再一次证明了索德伯格在不同类型影片中的灵活镜头运用。这次他更加出乎意料:影片并非一条长镜头,而是每个场景都采用一镜到底,视角始终聚焦在这栋房子上。全片仅有33个剪辑,大部分镜头都是一镜而过。
真正的惊悚,隐藏在活人之间的秘密之中。佩恩一家如同一本“美国家庭问题百科全书”:
由刘玉玲饰演的控制狂老妈蕾贝卡·潘恩,为了让儿子进入名校不惜财务造假;
憨厚的老爸克克里斯·派恩,尽力维护家庭和谐却屡次遭遇阻碍;
抑郁的少女卡克萝伊·潘恩因朋友吸毒致死而自责不已;
而自恋的儿子泰勒·潘恩,表面阳光实则是一名校园霸凌者。
幽灵看似在引发灵异事件,实际上却静静地注视着这个家庭中发生的一切。当女儿克洛伊险些被哥哥的朋友侵犯时,镜头视角瞬间剧烈变化——原来它竟是个“守护灵”。这种设定让这部恐怖片少见地增添了温暖的色彩:最可怕的莫过于亲友之间的背叛与忽视,而非鬼魂的存在。
虽然《感应》作为一部创新的鬼片存在一些瑕疵,但称之为鬼片也并非不妥,虽然影片从未直接提到鬼,但却处处暗示其存在;而若要称它为恐怖片,影片的节奏就显得有些缓慢,后半部分还带着温情,甚至加入了一位驱魔师来强行增加恐怖元素,感觉稍显牵强。
不过,结局依然让人震撼:当克洛伊发现幽灵的真实身份时,那段无声的对视令全场屏息。索德伯格通过鬼魂的视角展现了生者无法触及的温柔。在映后讨论中,编剧大卫·凯普透露:“索德伯格只提了一个要求——拍一部‘烂到骨子的家庭片’。”但意外的是,《感应》竟成了近年来最具人文关怀的恐怖片,它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每个家庭深藏的裂痕:父母的偏心、孩子的孤独,以及成年人用谎言编织的保护网。
也许,我们都渴望这样一个幽灵:它看透你的脆弱,却依然选择守护。毕竟,比鬼魂更加恐怖的,始终是孤独。这种实验性的电影风格更适合艺术院线而非商业影院,然而,这种全新的“鬼片”表达形式也展现了其独特的魅力,或许也能解释观众评分为何低于专业评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