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硬汉变丑闻主角?尚格·云顿扯出的跨国性贩卖黑幕

2025-04-24ASPCMS社区 - fjmyhfvclm

那位曾在《终极标靶》中拳拳到肉、身手矫健的硬汉,那位曾在《敢死队2》里与李连杰并肩作战的动作巨星,怎会不知不觉成了一个令人心悸的人口贩卖案件的主角?

2025年4月,罗马尼亚的有组织犯罪调查局——DIICOT,突然披露出一项令人震惊的消息,瞬间将64岁的尚格·云顿推上了风口浪尖。此番曝光的焦点并非因其电影作品,而是因为他涉嫌与一宗横跨欧洲的性贩卖丑闻有关。

故事的起点,要追溯至2015年的戛纳电影节。那时,尚格·云顿正在忙于新剧的宣传工作,却被指控接受了一个跨国犯罪集团提供的“礼物”——五名来自罗马尼亚的模特。这些女孩们被包装成所谓的“合作对象”,送到了他的酒店房间。目击者和受害者的证词揭露了一个令人发指的真相:这些女孩们并非自愿,而是被犯罪集团控制,沦为商品。

更为令人心寒的是,检方认为,尚格·云顿明知她们的困境,依然与她们发生了不正当关系。消息一经披露,尚格·云顿始终保持沉默,唯一的回应来自其经纪人,简短的声明称这是“婚外情八卦”。然而,受害者们的血泪控诉,终究无法被掩盖。一名从15岁便被犯罪集团控制的女孩站了出来,揭示了更为黑暗的内幕;另一名受害者伊乌利亚娜·杜普,则在社交平台TikTok上控诉,她被头目长期囚禁,迫使她称对方为“阁下”,遭受着性与经济的双重剥削。

aspcms.cn

所有的线索最终指向了一个核心人物——莫雷尔·博莱亚,一位前模特公司老板,同时也是多个非政府组织的负责人。他的生意做得可谓是“天衣无缝”:旗下的KastaMorrely和EuroDEMOS,前者办时装节,后者搞人权研讨会,不仅获得政府资助,还与欧洲文化基金合作,现场常见政商界人士的身影。对那些生活贫困、缺乏支持的年轻女孩而言,这样的“机会”简直是诱惑至极。她们所签的所谓“模特合同”,其实不过是控制她们的工具,而所谓的“公益项目”,不过是绑架、剥削的幌子。

讽刺的是,2022年,当DIICOT突袭博莱亚的办公室时,救出了11名女孩,并查获大量现金及电子设备。调查随即戛然而止——博莱亚竟然被从性犯罪者名单中移除,甚至公开调侃这些指控。为何一个犯罪头目能在罗马尼亚横行无阻多年?其中的答案,恰恰隐藏在当地腐败的司法体系和政治庇护之中。

雅西市的市长米哈伊·奇里卡被指是KastaMorrely“合法运作”的幕后保护伞,尽管DIICOT已经立案,但他依然公开为博莱亚辩护。更有些当地政客被拍到与受害者有染,却像老鼠般逃避公众的视线。这种官商勾结的腐化现象,使得罗马尼亚的犯罪网络得以滋生蔓延。

尚格·云顿的丑闻,或许仅仅是罗马尼亚性贩卖问题的冰山一角。这个曾因《德古拉》而赋予“童话滤镜”的东欧国家,实则已经变成了欧洲人口贩卖的“源头与中转站”。新冠期间,英国警方打掉的一些妓院里,8名被迫工作女性全是罗马尼亚人;莱斯特郡警方在156家妓院的调查中,发现86%的性工作者来自罗马尼亚。

贫困,成了滋生犯罪的温床。上世纪80年代末,罗马尼亚在革命后陷入了动荡,矿业停摆、工厂倒闭,成千上万的年轻人被迫离开家园,到西欧谋生。2007年加入欧盟后,边境的放宽反倒为人贩子提供了可乘之机。更为可怕的是“男友模式”:招募者伪装成体贴的恋人,用金钱和出国承诺取得受害者的信任,从而诱骗她们自愿走入陷阱。据统计,90%的受害者是这样被拐卖的,到达西欧后,还被迫偿还所谓的“机票费”和“整容费”,一生都难以脱离债务的泥潭。

更令人揪心的是,儿童也成为了受害者。罗马尼亚一半的人口贩卖受害者是儿童,其中九成是女孩,连在政府安置中心的孩子们都未能幸免——她们被“父母”接走后失联,官方将其标记为“家庭团聚”,实则可能已被卖到欧洲各国。直到2023年,罗马尼亚才将性同意年龄设定为16岁,然而在此之前,法官甚至曾判定12岁女孩“自愿”发生性行为。这一法律漏洞,几乎成了对受害者的二次伤害。

而更为令人担忧的是,人口贩卖的“进化”正在加速。曾经,这些罪恶依赖于“线下的犯罪链条”,而如今,却借助了社交媒体的高速发展,形成了更加隐秘且跨国的犯罪网络。比如英国的网红安德鲁·泰特,他在社交平台上拥有千万粉丝,公开宣扬“东欧女孩为钱什么都做”,以“情人男孩”手段骗取了34名女性拍摄色情视频,获利近300万美元。这种“线上招募跨国剥削”的模式,让警方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十年前,警方还能准确找到妓院的位置,而现在,连“犯罪窝点”的边界都难以辨清。

回到尚格·云顿的案件,不论他最终是否有罪,这场丑闻无疑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事实:好莱坞的聚光灯、非政府组织的公益标签、政客的站台,这一切或许都成了犯罪的“保护色”。那些被贩卖的女孩们,她们的眼泪、恐惧与羞耻,在这层“完美伪装”下被压抑至无声。罗马尼亚的保守文化让她们不敢回家,暴力的威胁让她们无法报警,甚至她们被洗脑成“自愿”的受害者。

我们愤怒于尚格·云顿的沉默,更应愤怒于犯罪网络“合法”生长的土壤;我们同情受害者的遭遇,却更应警觉“男友模式”和“儿童贩卖”这种潜藏的恶。人口贩卖不是“遥远的故事”,它就潜藏在跨国的机票里,社交平台的甜言蜜语中,甚至某些“公益活动”的合影里。

当博莱亚依旧调侃指控,当政客依旧为罪犯站台,当“自愿”的谎言还在欺骗受害者时,我们更应深刻追问:究竟要多少个尚格·云顿的丑闻,才能揭开这层黑暗的面纱?到底要多少个伊乌利亚娜的控诉,才能让正义不再迟到?或许,答案早已潜藏在每一次倾听受害者声音的时刻里,每一次对犯罪的追问中,每一次对“完美伪装”的揭开里。

毕竟,真正的童话,不该是城堡里的传说,而应是每个女孩都能在平安与自由的阳光下成长的世界。愿这个世界,早日远离阴影,向阳而生。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