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烊千玺的演技,到底配不配得上“影帝”称号?
2024年上映的电影《小小的我》,让易烊千玺的演技再次成为舆论焦点。这位25岁的年轻演员,从偶像转型演员不过六年,却已手握《少年的你》《长津湖》《奇迹·笨小孩》等多部票房与口碑兼具的作品。业内不断有人喊话“他值得一座影帝奖杯”,但争议也随之而来——他的演技究竟是“天赋型选手”的厚积薄发,还是流量光环下的“特殊题材红利”?
易烊千玺的转型之路,堪称“流量演员”的教科书。他几乎每部作品都在挑战边缘化角色:校园霸凌受害者、癌症患者、底层打工人,再到《小小的我》中因脑瘫而肢体扭曲的刘春和。为了贴近角色,他暴瘦、剃头、观察患者数月,甚至在拍摄后半年仍无法完全出戏。导演杨荔钠评价他“彻底抛下偶像包袱”,观众则惊叹于他“连手指颤抖的幅度都精准到令人心疼”。这种“自毁式”的投入,让他在同龄演员中显得独树一帜。
然而,部分观众认为,易烊千玺的表演仍存在“形似神不似”的局限。例如,《小小的我》中,他虽模仿了脑瘫患者的肢体语言,但某些片段被指“用力过猛”,观众仍会意识到“这是易烊千玺在演”,而非真正与角色融为一体。相比之下,同片中的老戏骨林晓杰(饰演外婆)则被赞“自然到让人忘记她是演员”。这种对比暴露出年轻演员在“松弛感”上的短板——技术可以锤炼,但生活阅历的沉淀仍需时间。
易烊千玺的“陪跑史”也引发讨论。他六次提名华语三大奖(金鸡、百花、华表),却始终与影帝擦肩而过。有人归因于“资历论”——评审更倾向将大奖颁给资深演员(如刘烨23岁封帝的“天才案例”已属罕见)。另一方面,流量身份让他背负双重标准:观众对“偶像转型”的苛责,远高于对无名演员的宽容。正如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年轻时凭《不一样的天空》惊艳影坛,成名后却因“明星光环”屡屡陪跑,直到中年才凭《荒野猎人》圆梦。
aspcms.cn不可否认,易烊千玺已是内娱年轻演员中的“标杆”。他擅长的“人狠话少”型角色(如《少年的你》中的小北)虽能凸显其内敛气质,却也容易陷入模式化。若想真正跻身“戏骨”行列,他需要挑战更复杂多元的人物(如反派、喜剧角色),并进一步打磨表演的“无形感”。毕竟,真正的影帝级演技,不仅是“演什么像什么”,更是“演什么就是什么”。
易烊千玺的演技,像一块仍在雕琢的璞玉。他的努力与野心值得肯定,但能否打破流量与奖项的“次元壁”,还需时间与作品的验证。或许正如网友所言:“他现在缺的不是演技,而是一部让他‘封神’的《阿甘正传》。”
[免责声明]文章的时间、过程、图片均来自于网络,文章旨在传播正能量,均无低俗等不良引导,请观众理性看待本事件,切勿留下主观臆断的恶意评论,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本文如若真实性存在争议、事件版权或图片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作者,我们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