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式恐怖破圈:《无忧渡》热度飙升,《慕胥辞》《子夜归》接档
2025年的古装剧市场,一场“暗黑文艺复兴”正悄然兴起,当《唐朝诡事录2》(以下简称《唐诡2》)以豆瓣8.6分刷新古装探案剧天花板;
任嘉伦、宋祖儿主演的《无忧渡》空降开播三天即创下平台热度破9000的纪录。
市场终于确认:️融合悬疑惊悚与东方志怪的中式恐怖美学,已成为古偶剧破局的关键密钥。
这股风潮的起点可追溯至2022年,《唐诡》第一季以“诡事录”形式展开盛唐奇案,将阴兵借道、人面花毒等民间传说融入探案主线,开创“诡而不邪”的叙事范式。
两年后,《唐诡2》不仅延续前作精髓,更将长安鬼市、罗刹神像等场景进行电影级呈现,单集特效制作费超500万元。
据统计,该剧播出期间市占率峰值达18.3%,远超同期都市情感剧。
而《无忧渡》则以《聊斋》式单元结构重构人妖奇谭,首单元“镜中妖”故事中,宋祖儿饰演的少女与镜妖共生的设定,被观众评价为“把中式克苏鲁玩明白了”。
该剧美术团队参考敦煌壁画与宋代《千里江山图》,打造出青绿山水与暗黑妖界交织的视觉体系,其妖市场景搭建耗时三个月,动用2000余件手作道具。
中式恐怖美学的崛起绝非偶然,在仙侠剧陷入“三生三世”轮回、甜宠剧困于工业糖精的当下,志怪题材凭借三重优势实现突围:
️1、深挖文化母题
红嫁衣、纸扎人、古宅探秘等元素,皆源自《搜神记》《子不语》等经典文本。
《唐诡》中“甘棠驿怪谈”脱胎于《酉阳杂俎》记载的驿馆灵异事件,《无忧渡》“人面鸮”单元则化用《山海经》鸮身人面传说。
这种文化亲近感,使观众在战栗之余产生集体记忆共振。
️2、颠覆视觉范式
据《2023古装剧美术报告》显示,中式恐怖剧平均服化道投入较传统古偶高出37%。
《无忧渡》为打造“百妖夜行”场景,特邀非遗剪纸艺人制作200余具纸傀儡;
《子夜归》剧组1:1还原唐代西市格局,并在夜间戏份中采用烛光与冷色调LED混合照明,营造出“长安妖城”的诡谲光影。
️3、重构叙事逻辑
不同于西方血腥恐怖,中式惊悚更重心理压迫,《朝雪录》曝光的“新娘断头案”中,编剧采用《洗冤录》记载的古代验尸手法推进剧情;
《定风波》则将密室杀人嫁接于“夜煞”民俗传说,实现本格推理与志怪元素的有机融合。
随着赛道竞争白热化,2024-2025年待播的志怪古偶正呈现三大升级趋势:
️类型融合深化:改编自晋江年度TOP3小说的《慕胥辞》,将“人鬼共生”设定推向极致。
迪丽热巴饰演的鬼王贺思慕需每日吸食生魂,与陈飞宇扮演的少将军建立五感互通的致命羁绊。
该剧制片人透露,为平衡爱情线与惊悚元素,剧本历经17稿调整,最终确立“以情破诡”的叙事主线。
️制作规格跃升:《子夜归》投资3.2亿元打造盛唐妖界,其中仅“猫妖武祯”的特效镜头就超180分钟。
许凯饰演的道士梅逐雨,其法器“镇魂铃”由中央美院团队设计,纹饰融合敦煌飞天与商周饕餮纹,总导演受访时称:“我们要做能放进博物馆的美术设计。”
️现实观照增强:改编自法医题材小说的《朝雪录》,在“枯井白骨案”中影射古代流民问题;《定风波》通过“新娘悬尸案”揭露唐代冥婚陋习。
这种将社会议题包裹于惊悚外壳的创作手法,正成为行业新标杆。
据统计,2023年备案的古装剧中,含惊悚元素的占比从2025年的12%跃升至39%。但市场繁荣背后,隐患已然显现:
️同质化危机:当前60%在拍志怪剧仍集中于“捉妖师+单元案”模式,如《神隐》《千朵桃花一世开》等剧集设定高度雷同
️审查风险:某平台制片人透露,古装惊悚剧过审率较普通古偶低23%,《无忧渡》曾因“镜妖食人”镜头修改三次
️观众阈值提升:调查显示,52%的观众认为近期志怪剧“吓点套路化”,对此,业内人士指出破局关键,“️不能停留在视觉奇观堆砌”;
《唐诡》编剧魏风华强调,“️真正的东方恐怖,应该像《牡丹亭》那样,在生死交界处探讨人性幽微。”
正如《子夜归》将猫妖行侠与长安坊市治理结合,《慕胥辞》借人鬼契约反思权力异化;
或许唯有将文化深度注入类型框架,这股暗黑风潮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惊吓”。
在这场古偶美学的暗黑变革中,创作者们正试图证明:最令人战栗的从不是妖魔鬼怪,而是深植于文化血脉中的集体恐惧与人性真相。
当镜头对准那些游走在志怪与现实间的故事,中国古装剧或许正在打开一扇通往东方克苏鲁的大门。
图源网络,侵权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