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光大道》大改版《这一站星光》为何短命?主要原因有四个方面
《星光大道》自2004年开播至今,已经走过了二十个年头。然而,最近的一次改版《这一站星光》仅仅维持了半年多便宣布结束,重新回归了原有的制作模式。这一现象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尤其是改版后,节目的核心定位、赛制、观众情感的连接等方面似乎都出现了偏差。那么,为什么《星光大道》在多次改版后仍未能够取得预期的效果呢?
首先,《星光大道》的初衷一直是作为一个平民舞台,赋予普通百姓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这一质朴的定位让它成为了中国电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选秀节目之一。通过这个平台,像阿宝、凤凰传奇、李玉刚等明星歌手从民间走向了全国。然而,在《这一站星光》的改版中,节目过度向流量化倾斜,更多的是依靠有一定人气的网红或有专业基础的选手,素人选手的比例大大降低。这使得节目失去了原本最吸引普通观众的特点,导致了与观众的疏远。
其次,改版后,《这一站星光》在赛制上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原本的递减式赛制被新的“车轮战”和“一关定去留”的规则替代,节目的结构变得拖沓且模糊。这种变化让观众感到不适应,尤其是在主持人频繁更换的情况下,也没有一个能够达到“老毕”水准的主持人,节目中的幽默感也因此大打折扣,转而变得更为“高大上”,却缺乏温度和亲和力。
另外,《星光大道》能够持续二十年,积累了强大的观众基础,不仅有很多忠实的网友每周按时收看,普通百姓也热衷于报名参加节目。然而,《这一站星光》却未能很好地维系这种观众情感的连接。节目名称的改变以及赛制的调整,使得老观众产生了强烈的不适应感。而且每次从基层选拔出来的选手,虽然有些亮眼的表现,但总体上并未能打破观众的期待。
最后,随着短视频平台的兴起,观众的娱乐习惯和注意力模式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一站星光》在改版时未能有效适应这一趋势,仍然停留在传统电视综艺的框架内,虽然试图通过引入流量明星来吸引年轻观众,但却忽略了新媒体的需求。这使得节目在传统电视思维与新媒体需求之间产生了尴尬的冲突。
综上所述,《这一站星光》改版失败的原因在于它忽视了经典节目的核心价值,缺乏对观众接受度的考虑。节目改革应当在创新的同时,保留节目的“灵魂”,并且要兼顾传统电视观众与新媒体用户的需求。央视最终决定回归原有模式,实际上是对观众反馈的回应,间接承认了改版的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