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雨云间:女性复仇史,超然爽剧
2024年暑期档,古装剧《墨雨云间》以黑马之姿席卷荧屏。这部改编自千山茶客小说《嫡嫁千金》的作品,凭借“复仇 女性觉醒”的核心叙事,在观众中掀起两极分化的讨论。剧中女主角薛芳菲(吴谨言饰)从被丈夫活埋的绝境中重生,以姜梨之名步步为营的复仇故事,既被赞为“大女主标杆”,亦被批“空有爽感框架”。本文从主题内核、人物塑造、视听语言及市场意义四方面,剖析其成功与局限。
《墨雨云间》最鲜明的特质,在于其跳脱了传统重生剧的“金手指”逻辑。女主角薛芳菲的复仇并非依赖重生后的先知视角或男性救赎,而是凭借智慧与谋略破局。例如,她在相国公府的四场岁试较量中,以情感共鸣击溃对手,将“以情胜技”的叙事巧思融入权谋斗争。这种设定既满足了观众对“打脸逆袭”的爽感需求,又赋予角色真实的成长弧光——从被背叛的绝望到独立掌控命运的觉醒。
人民文娱曾以32字精准概括其内核:“真正让观众‘爽’的并非一招一式,而是人的成长,美的呈现,以及当代价值的承接。”剧中,薛芳菲的蜕变映射了现代女性对自主权的追求:她拒绝依附男性,甚至利用肃国公萧蘅(王星越饰)的权势仅作为跳板,最终以自身能力立足。这种“主体意识”的强化,与同期甜宠剧形成鲜明对比,成为其口碑突围的关键。
该剧在人物刻画上摒弃了非黑即白的扁平化处理。以反派沈玉容为例,他杀妻求荣的行为固然可憎,但剧集回溯其寒门出身、被权贵胁迫的经历,揭示了封建制度对个体的异化。这种“恶中有悲”的复杂性,使观众在痛恨角色的同时,亦对时代枷锁产生反思。
群像戏的铺陈则进一步丰满了故事厚度。从深宅内斗的姜家继母,到庙堂权谋中的肃国公势力,再到市井与书院的众生相,剧集通过多元场景展现了不同阶层的生存困境。例如,丽妃为守护真情牺牲、陆玑与文纪的生死羁绊等支线,虽着墨有限,却深化了命运无常的悲剧内核。不过,部分配角动机的单薄(如无条件支持女主的角色)亦暴露了剧本的仓促,削弱了逻辑严谨性。
视觉呈现上,《墨雨云间》展现了于正剧一贯的精致美学。服化道融合唐宋风韵与现代审美,如薛芳菲的红衣造型既象征复仇的炽烈,又暗含古典美学中的“血色浪漫”;相国公府的深宅大院与市井街巷的烟火气对比,隐喻阶级鸿沟。然而,部分形式创新引发争议:频繁的旋转运镜被批“令人眩晕”,琴艺对决时突兀的“打怪兽”特效更被调侃为“神话剧穿越”。此类尝试虽意图增强戏剧张力,却因与整体风格割裂而显尴尬。
《墨雨云间》的爆火,标志着古装复仇爽剧的成熟化。其“短平快”的节奏(如开局活埋、岁试打脸等高潮密集)精准契合观众碎片化观剧需求,而吴谨言“黑莲花”式表演亦成为话题焦点。与同期热播的《雁回时》相比,该剧更注重“爽感”与深度的平衡:薛芳菲的成长并非依赖“重生Buff”,而是通过磨砺实现思想觉醒,这一设定为同类题材提供了新范式。
然而,其局限性同样显著。后期节奏失衡、支线收尾仓促等问题,暴露了编剧对长线叙事的把控不足;部分演员表演的参差(如话剧式夸张演技)亦拉低整体质感。尽管如此,其对女性叙事内核的坚守——拒绝恋爱脑、强调自主价值——仍使其在古装剧市场中占据独特地位。
《墨雨云间》的结局以“该死的都死了,不该死的也死了”的惨烈收场,将封建制度下个体命运的无力感推向高潮。薛芳菲的“重生”不仅是个人复仇的成功,更是一曲对现代精神的赞歌:真正的强大源于自我觉醒,而非外力施舍。
若未来国产剧能延续这种“爽感与深度并存”的创作思路,或许我们能见证更多如《墨雨云间》般兼具市场热度与社会意义的佳作诞生。毕竟,观众需要的不仅是短暂的感官刺激,更是透过古装外壳触碰现实痛点的共鸣。#在头条记录我的2025#?#壁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