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歌:内娱首吃“大螃蟹”的选本玄学史——别人在跟风,他在造风
娱乐圈选剧本的常态:跟风、蹭IP、复制爆款。而胡歌的剧本选择,堪称“玄学”——他总能在题材还没火之前,就精准踩中时代的G点。
2005年,《仙剑奇侠传》开播,仙侠剧还是小众题材,观众对游戏改编剧的接受度存疑。结果胡歌一个李逍遥,直接让“仙侠男主”有了脸,从此“无胡歌,不仙剑”成为行业魔咒。2010年,《神话》开播,穿越剧市场尚未成熟,胡歌演了个古今穿梭的易小川,愣是把穿越剧从“雷剧”边缘拉回主流。2015年,《琅琊榜》横空出世,权谋剧还是冷门赛道,结果梅长苏一出,直接封神,至今无人超越。
更离谱的是,别人演一部爆一部是运气,胡歌演一部爆一部是“基本操作”。网友调侃:“胡歌的剧,全员上桌,连配角都能跟着吃红利。”《伪装者》带飞靳东、王凯,《琅琊榜》捧红吴磊、王鸥,《繁花》让唐嫣、辛芷蕾事业回春。这哪是选剧本?这是开“造星培训班”吧?
胡歌的选本眼光,看似玄学,实则“心机深沉”。他自己曾透露,选剧本只有两个原则:“相信”和“感动”。
“相信”:剧本的逻辑、人物的悲欢,必须让他自己信服。比如《琅琊榜》的梅长苏,病弱之躯却搅动朝堂风云,胡歌觉得这个角色的隐忍与智慧值得演绎。
“感动”:如果剧本不能打动他,再火的题材也不接。比如《神话》里易小川的千年之恋,让他觉得“值得冒险”。
更绝的是,胡歌的选本策略还自带“防塌房机制”——他不演重复的角色。李逍遥火了?他转头去演《神话》;梅长苏封神了?他跑去演《繁花》里的宝总。别人在舒适区躺平,他在未知领域“开荒”。
对比胡歌的“螃蟹杀手”体质,内娱其他演员的选本策略就显得格外“朴实无华”——“跟风派”:仙侠火了?赶紧拍!权谋剧爆了?立刻立项!结果就是《仙剑》模仿者无数,但至今无人超越李逍遥;《琅琊榜》跟风剧扎堆,但梅长苏仍是天花板。“流量派”:数据至上,剧本质量无所谓,反正有粉丝买单。结果演一部扑一部,最后只能靠综艺刷存在感。“安全牌派”:只演同类型角色,生怕观众不适应。结果十年如一日,演技毫无突破,观众都看腻了。
胡歌的成功恰恰证明了一点:真正的爆款,不是跟风出来的,而是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创造的。
胡歌的选本眼光,本质上是一种“冒险精神”和“艺术追求”的结合。他不怕失败,因为他相信“没有遗憾的选择才是最好的选择”。而内娱的跟风者们,或许该学学他的“螃蟹哲学”——与其在别人的赛道上卷生卷死,不如自己开辟一条新路。
毕竟,娱乐圈的真理永远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才能尝到最鲜美的味道。至于后来者?可能连壳都啃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