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尔善回应《封神2》下线, 看似敷衍, 《封神3》或将面临困境
饺子导演曾在谈论《哪吒》时提到:“机会是不能糟蹋的,必须倾尽全力,才能实现最好的效果,呈现给观众。”因此,当《哪吒2》取得了一定的成功后,导演和制作团队便果断拒绝了商业代言和采访邀约,这种做法是一种反市场浮躁的自觉举动。饺子导演更是选择自我闭关,远离外界干扰,为《哪吒3》做足准备。整个过程清醒而通透,表现出极强的自律性和睿智,导演深知“内容为王”的道理,精准掌控电影的核心。
与饺子导演的冷静专注相比,春节期间同样推出大IP《封神2》的乌尔善导演,却展现出了不同的风格和做法。自从《画皮2》开始关注乌尔善导演,我便深入了解了他的作品,甚至重温了他的导演处女作《刀见笑》。那部电影是由好莱坞导演监制的,融合了武侠和喜剧的元素,采用荒诞的表现手法,虽口碑两极分化,但它展示了乌尔善最初的创作理念和风格。喜欢的人特别喜欢,批评的人则对它指责不断。电影本身别具一格,犹如精致的小成本恶搞作品,充满了独特的气质。
自《画皮2》之后,乌尔善似乎开始在精致化的东方魔幻电影路上坚定前行。《画皮2》和《鬼吹灯之寻龙诀》奠定了他的基石,尤其是后者,以其2.5亿的高昂制作成本让他积累了领导800多人团队的经验,同时也让他摸索出一条适合中国电影工业化的路径。《寻龙诀》成功地实现了票房和口碑的双赢,这部2015年的奇幻冒险电影不仅刷新了多项华语电影票房纪录,更让乌尔善荣获了第33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导演奖。
展开全文2016年,当张艺谋的合拍片《长城》遭遇票房失利时,乌尔善便毫不犹豫地对这部作品做出评价,认为其并未抓住“怪兽电影”这一类型的叙事核心,并强调剧本质量的重要性。他还指出西方和东方电影市场工业化的差异,认为“项目研发”才是工业化电影创作的起点。从他的言论中,可以看出他对于电影的理想和雄心——他渴望改变中国电影过度依赖大导演、大明星、大制作的现象,坚信优秀的故事才是电影成功的基础。
乌尔善始终坚持讲述“中国人的故事”,并清楚地认识到“中国已经是全球最大的票房市场,想要在世界市场成功,就必须在中国市场取得成功。”因此,当他拿到《封神》三部曲的项目时,他明确表示要将《封神》打造成中国电影工业化制作的标杆。然而,尽管他如此言之凿凿,实际上却在执行过程中充满了矛盾。
在《封神》项目启动时,乌尔善便邀请了《指环王》的制作人奥斯本以及其他好莱坞制片人沙姆斯等国际电影高手作为顾问。整个制作流程也充分体现了西方的工业化模式,4年的剧本创作、场景搭建以及前期准备在当下中国市场中无疑是个大工程。然而,在这样一个对快速盈利充满焦虑的环境中,电影项目能筹备3至5年已是极限。
尽管《封神1》凭借良好的剧本、特色鲜明的演员阵容以及炫目的特效呈现出圆满的结局,但乌尔善并没有将其优势持续发挥。当《封神2》上映后,观众发现第一部中的那个充满阳光的西岐少年,变成了一个优柔寡断、满脑恋爱的角色,剧情中的多处漏洞以及劣质特效,令观众体验感骤降。可以看出,乌尔善似乎在逐渐背离自己最初的创作初心,把西方的英雄主义重新包装成了中国的形式,制作过程中的敷衍与傲慢让人失望。
因此,《封神2:战火西岐》最终以12.25亿的票房成绩收尾,远低于《封神1》的成绩,这也让人不禁质疑乌尔善的创作方向。面对电影的失败,乌尔善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希望观众能给《封神》三部曲一个完成的机会,并感谢观众对他们团队心血的支持与批评。然而,他的言辞和作品一样,似乎带有些许敷衍。毕竟,如果10年的心血最终结出的成果如此,第三部是否能够顺利推出也充满了不确定性。
网友们也对《封神2》进行了详细的财务分析,制作成本大约为10亿元,而票房分账为4.24亿元,这意味着亏损接近5亿元。《封神2》在市场中的表现已显著拉低了《封神》IP的地位。尽管《封神3》已经完成了初步剪辑,特效处理仍在进行,但鉴于第二部的亏损以及资金压力,第三部的上映前景堪忧,未来一切悬而未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