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寒冬,寒到谁头上了?
从互联网热钱涌入影视业至今,“影视寒冬”差不多每两三年就被喊一次,如“狼来了”般令人麻木疲惫。
但这一次,当2025年一季度长剧开机数锐减至去年同期的1/3,不仅从业者,恐怕连消费者都能切身感受到,寒冬真的来了。
因为这一次,是整体经济状况的变化令内娱资本玩家的态度大转弯,是源头要没水了,是短视频基本完成了对娱乐受众的改造,是长内容全行业的全面收缩。
那就让我们推演一下,长内容里哪些群体会在这一次的影视寒冬中受灾严重,又有哪些仍相对坚挺。
1
IP变化
今年播出的剧集里,《相思令》的原著小说《抢来的新娘》是古早台言时期席绢的名作,1994年台湾出版,随后很快被引入大陆,距今已有三十余年。
《爱你》的原著《爱你,是我做过最好的事》实体小说初版于2008年。
《只此江湖梦》原著《与艳郎同眠》实体小说初版于2009年。
《国色芳华》的原著自2011年3月开始连载。
《锦囊妙录》的原著小说《风月锦囊》自2011年12月开始连载。
《念无双》原著2013年4月开始连载。
《似锦》《白色橄榄树》《怎敌她千娇百媚》原著均自2018年开始连载。
而已杀青与正开机的待播剧里,这样的IP也比比皆是:最早可以追溯到1978年出版的《赴山海》原著《神州奇侠》、2005年开始连载的《梦花廷》原著《缬罗》、2008年开始连载的《凡人修仙传》,以及广泛成书于2010s的《与晋长安》、《子夜归》原著《梅夫人宠夫日常》、《桃花映江山》原著《桃花折江山》等等等等。
展开全文考虑到长剧的制作周期,显然早在这一拨影视寒冬到来前,各片方就已开始消化库存了。
市场从连ABO、星际机甲等题材都收入囊中的无理智哄抢阶段,逐渐走到重点类型头部IP抢夺阶段,如今大家钱更见底了,那继续收紧开支继续消化存量,也就再顺理成章不过。
更何况《长相思》《莲花楼》等剧的红火,为所有古早IP的影视化提供了良好的对标案例。
所以IP市场显然会迎来进一步的收缩,各家庞大的库存需要一个漫长的消化周期,购买决策会越来越谨慎。
当然,收紧开支不等于完全不开支,新IP只是少买而不是完全不买,在资金有限的前提下,真正的现象级依然不愁卖,比如桉柏的《穿进赛博游戏后干掉BOSS成功上位》,内容涉及赛博朋克、克苏鲁、第四天灾、群穿,没有一个是现行监管体系下能顺畅拍出的,但作为2021-2023年间最出圈的女频网文,它还是快速高价售出。
真正受损严重的,是原本价格也居高不下的肩部与腰部IP,未来会越来越难卖。
另一方面,题材更多样化的平价IP也可能利好,豆瓣阅读的IP交易恰恰就在前几年的IP退热潮里兴盛起来。
此外,已经有过实绩的系列IP,也一定会是各平台收缩后的投资首选。不仅是《云襄传2》《唐诡3》这种一直接续拍摄的系列,此前在市场大热时被搁置的很多“2”也都可能被重新拾起。
电影侧其实也差不多,看这一两年间积压片大量释放,看《刺杀小说家》这样堪堪打平的IP都在四年后重启,就知道光景比剧好不到哪里去。
2
投资
几年的降本增效里,平台在自制剧上已逐渐砍掉A以下的肩部腰部项目,只保留头部项目和风险转移的分账剧项目。
但这一次寒冬,各平台的头部项目也大受冲击。
不止一个消息源透露,优酷与爱奇艺对过会剧集篇幅进行了大刀阔斧的缩减,尤其是优酷。
去年优酷就开始严控过会项目的集数,据有项目要在优酷过会的业内透露:一开始有过36集、24集、12集三档,后来很快变成一刀切不超过24集,再后来有过16集的版本,目前已经进一步砍到了12集。
爱奇艺倒没有一刀切得如此严重,但平台整体战略都向短剧倾斜的前提下,显然也会严控剧集篇幅和超长剧数量。
很多人用脱水来形容平台对集数的严控,但“多”集数与“水”情节并非严格正相关。内娱被热钱冲击高速发展的这十余年里,已经历过偶像剧从七八十集遍地走,到监管一刀切控制在四十集以内的全过程,而拖泥带水的剧集水准有得到明显改善吗?
46集《大明王朝1566》有46集的精妙,12集《漫长的季节》有12集的浑然。
但40集的《白月梵星》有40集的寡淡无聊,而36集《嘘,国王在冬眠》过审时被砍到23集,也没有因此变得更有趣精炼。
在一刀切下受影响最严重的是 正在剧本阶段的项目,30集以上篇幅与12集以下篇幅,完全是两套 创作思路与叙事逻辑,要把集数缩减到这个程度,几乎等于项目推倒重来。
而真能做到推倒重来,还要取决于成本核算。以12集的投资额倒推的开机前成本,能否覆盖IP购置成本、策划费用和编剧先期费用?按集收费的模式下,原本的编剧还愿意继续承接这个项目吗?
从剧集类型看,最不受影响的可能是本就短小精悍的 悬疑类。 爱奇艺的迷雾剧场、优酷的白夜剧场、鹅的X剧场,剧集集数一般都在12-20集上下,所以一季度整体开机数虽然锐减,但悬疑类受冲击最小。
最受影响的是 古偶。这几年篇幅最短的长内容古偶应该是B站的《古相思曲》,口碑一流,播放惨淡。然而还能在平台过会的头部古偶项目,很难像《古相思曲》一样把成本控制在极低水准,那么锐减至12集的总投资额,将很难达到盈亏平衡线。
从创作层面看,很多古偶在纯叙事外还要承担世界观的构建,大开大闔的情感呈现也需要基础的情节铺垫,过短的篇幅确实容易捉襟见肘。
所以有消息称平台要求某大古偶按季拍摄,一季播成功才有下一季。但按季拍摄会令古偶项目每一季都承担一次建组、置景的高额固定成本,绝非将30多集的总成本均匀平摊到两三季那么简单。
去年到今年接连几部短剧化长剧的成功,本就会令市场加速抛弃世界观严密叙事完整的大制作古偶,平台政策的大变化显然是雪上加霜。所以别看部部卖相不佳,但它们很可能是内娱长古偶最后的“丰饶”。
3
演员
片酬普降是大趋势。内娱从泡沫期的过亿片酬到逐步被监管限薪的3000w封顶,已经历过大起与大落,寒冬时节,降片酬尚可忍,最怕还是没工开。
哪些演员能相对安全稳定呢?
扛剧演员?前几日微博流传一个“六大过会保障演员”的说法,意思是只要能敲定 这个名单里的一位作为主演,项目在平台过会几乎无虞。具体哪六位说法不一,但大差不差都是这几年有爆款无扑街的头部演员。
也欢迎大家评论区留下你们的猜测
但这种过会保障,显然也不是无条件。上文截图提到的被一刀切砍到12集的大女主古偶《我不成仙》,就曾经传过刘亦菲主演,但即使真敲到刘亦菲,也很难突破优酷篇幅限制,保留项目原有近40集篇幅过会。
同样的,传了三年的猫腻定制大项目《什锦》,近来先传张若昀主演,又接连传出因片方要求的投资额过高而未能过会。可见即使能拿下“过会保障演员”作为主演,也要在源头无水、凛冬将至的当下按平台最新要求节衣缩食,哪有什么真·无条件过会。
更何况以当下影视市场的风云变幻,一部剧扑街就可能让一个头部演员被移出平台认定的扛剧名单,没有谁能真正稳如泰山。
正剧演员?鉴于此前内娱热钱大多涌向网文IP与偶像剧领域,对广泛的正剧演员群体而言,潮来时受益不多,潮退时受损也不会最严重。如今偶像剧势头大弱,悬疑年代等正剧相对稳固,那主要在正剧经营的演员,无论是能扛剧的还是甘草配角,落差起码不会太大。
各平台多年来力捧但归来仍待爆的 资源咖?也许吧。僧多粥少的时候,有人撑腰的僧肯定能多喝几口,但在精品化的趋势下,资源咖的试错空间也会越来越窄。
这种情势下还能持续得到投喂的待爆资源咖,要么与平台有明确的经纪约,要么与平台有分润片酬甚至代言的默契,总之利益牢牢绑定。
早在六七年前,平台就开始与非头部艺人分约
余下大多数演员,无论是堪堪够上一线,还是肩部腰部乃至十八线,将会面临长时间的待业。有些动作快的已经转向短剧微短剧,但ta们的名气在微短剧市场用处不大,价格与微短剧演员相比也毫无优势,这条转型路并不好走。
短剧微短剧演员的反向转型反而有几分优势。此前以柯淳为首的多位短剧男演员开始出圈,上杂志、出席活动、以短剧F4 (版本不一)捆绑营销,知名经纪公司也开始签出挑的短剧演员,想打通短剧与长剧间的演员壁垒。
随手摘几个版本
在长剧短剧化的趋势里,短剧演员的演技短板越来越无关紧要,何况长剧这边待爆资源咖的演技也强不到哪里去,而短剧演员低廉的价格、于下沉市场摸爬滚打出来的市场嗅觉和接近民选的号召力,都为其进军颓靡的长剧市场增加了筹码。
2018年行业第一次喊出“影视寒冬”至今,已七年有余。
这七年间,“狼来了”常有,而有效的自救不常有。
诚然,这次真正彻骨的寒冬,根源是整体经济形势的变化,但在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时,整个行业也未能生产出多少有说服力的产品为长内容垒出高高的护城墙,没能给投资者与消费者以信心。
春天没播种,夏天不施肥,秋天收获寥寥,又何以过冬?
️你们对影视寒冬的体感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