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早春的《沙尘暴》,如何旋出悬疑新气象?,对话监制张龙
这个春天,悬疑剧在荧屏上如潮水般席卷而来,成为观众热议的焦点。悬疑剧一直是国产剧中最活跃的探索领域之一,它不断推陈出新,有的从反扒等细分题材入手,有的则以棋局比喻人生,讲述悬疑故事。
作为优酷白夜剧场开年力作,《沙尘暴》继续在硬核悬疑的土壤上深耕,采用更复杂的叙事手法、半纪实的荒漠美学影像,以及深刻的现实议题,打造出一部层次丰富的悬疑剧。自从《沙尘暴》在虎扑、微博、知乎等社交平台上线以来,它迅速获得了好口碑,虎扑评分高达9.8,掀起了谁是凶手的热烈讨论。
在当前悬疑剧市场竞争激烈的背景下,优酷白夜剧场如何精准识别并推出《沙尘暴》这样的悬疑黑马?对此,优酷白夜剧场与《沙尘暴》的监制、阿里大文娱盘古工作室总经理张龙展开了深度对话。张龙回顾了这部剧的创作历程和探索经验,分享了制作中的独到思考。
故事发生在风沙弥漫的西北小镇,这里骗子与真凶并存,表面看似善良的恶人和复仇者交织。一场小镇罗生门式的故事由此展开。在剧中的弹幕上,许多观众呼应了“熟人社交中无处藏身”的评论,体现了剧集对社会关系的深刻探讨。
张龙认为,《沙尘暴》最具特色的是它对熟人社会关系的细腻编织,这不仅是悬疑设置的基础,更是剧集的最大亮点。他强调,这部剧的独特之处在于其思想性,而这也是选定《沙尘暴》的关键因素。在封闭小镇的环境中,人物反抗命运、无声的呐喊构成了剧集的情感核心。如果没有熟人社会的基础,就没有剧中人物的抉择,也就无法展现后续复杂的命运交织和法理、情理的冲突。
然而,越是深入探讨的悬疑剧,创作过程中就越容易引发焦虑。剧集的年代感和封闭的叙事环境是否会导致观众疏远感?这些问题不仅困扰《沙尘暴》,也是当下国产悬疑剧普遍面临的难题。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沙尘暴》从母题出发,探讨熟人社会的人际关系。在一个小镇里,大家都了解彼此的生活,关系错综复杂,情感成为纽带。每个选择都被这些复杂的关系所影响,也使得每个人都有可能与案件相关。张龙认为,尽管这部剧有年代感,但它的母题表达并不会因此打折扣。
从观众反馈来看,剧集通过情理和法理的冲突,成功消除了与观众的距离感,吸引了他们的深度参与。除了主题的深刻性,《沙尘暴》还在叙事手法上进行了大胆尝试,半纪实的荒漠美学也为它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如果按顺序讲,剧集的故事或许只是一个悲剧的循环:一个家庭因少年犯错承担责任,牺牲品的姐姐受情感威胁,王良半被动地成为帮凶,搅局者从中渔利,直到旧案重启导致新悲剧。但《沙尘暴》并没有如此直白地讲述,而是采用复杂的叙事结构:双时空交替、视角切换、线索纷繁,让悬疑的张力与宿命感更加扑朔迷离。
导演谭嘉言曾透露,为了呈现荒漠美学,剧组进行了大量的实景拍摄,甚至为了模拟沙尘暴的效果,特意设置了风机和特效组,耗费了不少制作成本。尽管如此,剧集的艺术选择依然保持了创作上的高度。
张龙表示,尽管平台担忧观众的接受度,但始终坚持艺术创作的原则,不会因为市场压力而妥协。虽然《沙尘暴》故事复杂,但它并没有刻意让观众感到难以理解,反而通过人物驱动和紧凑的情节安排,保持了悬疑的吸引力。
《沙尘暴》不仅创新了叙事手法,还拓展了悬疑剧的空间边界。它通过12集的篇幅,聚焦小镇化的社会缩影,真实地呈现了复杂的社会人性,显示出跨越时代的生命力。这种现实主义的叙事方式,为剧集注入了强大的生命力。
如今,悬疑剧的竞争日益激烈,许多作品趋于同质化。地域性、年代感、双时空的手法频繁出现,观众开始产生审美疲劳。但优酷白夜剧场通过《微暗之火》《新生》《边水往事》《沙尘暴》等剧集,带来了不同的创新视角。每一部作品都以独特的方式呈现了悬疑的魅力,展现了平台的创作多样性。
张龙强调,悬疑剧的创新不是简单的公式化,而是在细节上不断推陈出新。他形容这种创新像化学实验,不同的成分比例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每个故事都是独特的,即便在相同的框架下,也能演化出不同的情感张力和人物命运。
优酷白夜剧场的成功,离不开对创新的持续追求和对创作者的支持。张龙透露,阿里大文娱盘古工作室将继续深耕悬疑剧领域,未来可能会涉及更多具有家国情怀的元素,甚至融入政治惊悚等新的尝试。通过不断创新,优酷白夜剧场无疑将在悬疑剧市场中注入更多的新鲜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