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回时》庄仕洋结局揭示人生讽刺,恶人惜命,终遭报应
《雁回时》的大结局令人意外,最后的升华意味深长,令人深思。故事的高潮并没有令我们失望,其中的意境和深刻之处让人值得回味。
首先,谈及剧中的最大恶人——庄仕洋,他的结局虽然必然是死亡,但他最终的死法却值得深究,这也考验了剧情的层次与深度。喻恩泰饰演的庄家家主庄仕洋,将这个角色演绎得毫无违和感,他不仅撕去了“恶人”的面具,更让这个人物呈现出全新的层次和复杂性。庄仕洋看似是庄家的支柱,却常常显得犹豫不决,表面上尊敬母亲、关爱妻女,但面对妻妾争斗时,却没有任何果断的应对方式,最终只能左右摇摆,虚与委蛇。
当庄寒雁回到庄家时,面对的是一个由其母亲操控、充满权力斗争的家庭,而她的父亲庄仕洋,在母亲的强势面前显得十分软弱,甚至是在母亲的恳求下才得以保留女儿的生命。庄仕洋并没有显赫的学识,仕途也并不顺利,他只是一名六品的小小翰林院编修,然而他却拥有过目不忘的才华,并且善于烹饪家乡的澹州菜。他总是给人一种懦弱、温和的印象,在感情激动时流下眼泪,似乎是那种无可奈何的弱者,然而,正是这样的人,竟然用亲人的性命铺平了自己通往权力与安稳的道路。
庄仕洋的死亡并非惨烈的斩首,而是在恐惧中死于自己的手中,这样的结局充满了讽刺与宿命感。庄寒雁为他准备了一桌丰盛的酒菜,他在密道中饥饿多日,面对诱人的美食,却迟迟不敢动筷。尽管他可以放心地喝下酒,因为庄寒雁已告诉他酒中无毒,但那些菜肴,尽管没有毒,庄仕洋始终不敢碰。因为他清楚,这些美味曾是他用来害人、操控他人命运的手段,而此时,他深知自己曾利用过的这些手段,将永远成为他无法摆脱的梦魇。
展开全文庄仕洋的自私、胆怯和对生命的极度珍惜,使他在为了自身利益而不断牺牲亲人之后,最终走向了自我毁灭。在他的讣告上,清晰地写着:他因畏罪自裁。傅云夕曾告诉庄寒雁,庄仕洋每次为父亲上香时,所用的是“镇魂香”。这一细节令人不寒而栗,意味着庄仕洋为了保命,曾毒死父亲,并将这一切罪行推给尚在襁褓中的庄寒雁,称其为赤脚鬼附身。这个局并非孤立无援,背后还有周姨娘的精心布置。
庄仕洋深谙人性,他的每一句话都充满了挑拨的意味,轻描淡写地说“一定是男孩”,便激起了周姨娘心中的贪婪与欲望。他的种种才智与能力,最终成为了他作恶的工具。在攀附权力、谋取保护的过程中,他不惜焚毁众人辛勤编写的舆图,凭借自己的过目不忘之能,将这一切功绩归功于自己,最终获得皇帝的重用。至于那些他所做的澹州菜,庄仕洋母亲吃得却战战兢兢,因为她知道,这些菜肴曾是他毒害自己亲人、同僚以及家人的工具。
庄仕洋的罪恶并不展露在外,而是隐藏在他那副总是带着温和面容的伪善之下,每一次哭诉、泪流满面的时刻,给人一种极为不寒而栗的感觉,仿佛是在装作无辜,却让人心生恐惧。
剧中的另一大主题是,除了庄仕洋的伪善,许多其他角色也以各种形式呈现了深藏的恶意。庄仕洋爱上了阮惜文,而阮惜文已与宇文长安定亲,这段感情的未遂使得庄仕洋深感不满,并通过嫁祸老师,致使阮家满门抄斩,最终让阮惜文成为了他的妻子。与此同时,贫寒士子何文慎亦爱慕庄寒雁,但被拒绝后,怀恨在心,不仅污蔑庄寒雁,还试图操控她的命运。这些人物背后的动机,表面是深情,实则自私、阴险。
齐王对亡妻的深情,反映出一种被粉饰的自私;邓家儿媳被冠上“贞节烈女”的荣誉,但她所忍受的孤寂与痛苦,没人关心。在剧中,恶意的存在,不仅源自个别恶人,许多看似温和的人,也在不自觉中造成了他人的伤害。
东野圭吾在《恶意》中提到:有些人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上,周围的机会让他们更加肆无忌惮。庄仕洋的恶行最终也化为了一场无法逃脱的宿命,周姨娘为他上香、闭锁祠堂,形成了一个闭环,恶性循环始终无法打破。
这段剧情深刻揭示了人性中自私、冷酷、虚伪的一面,提醒我们擦亮眼睛,保护自己的善良不被伤害,同时在生活中,也要时刻保持警惕,让自己的善良与智慧更加锋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