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人黑化几步?王宝强一盘棋,揭示人性深渊
悬疑剧《棋士》目前正在热播,它被誉为国产版《绝命毒师》,这部剧毫无疑问为观众带来了不少意外的惊喜。特别是王宝强饰演的崔业一角,引发了大量讨论与热议。鲜有将反派人物作为主角的剧情,这部作品却成功将一个普通人的堕落与变坏呈现出来,并深刻探讨了人性的复杂与黑暗。
那么,一个好人究竟要走多少步才会彻底黑化呢?事实上,王宝强在剧中早早给出了答案。
崔业这个人物的初次亮相给人的印象可以用“窝囊”来形容。作为一名围棋老师,崔业被身边的人所忽视,纵使他辛苦赢得了比赛的冠军,奖金却被学校没收,奖杯也未能留在他手中。事业不顺,家庭也同样充满压迫。在那个年代,孩子们更崇拜当刑警的大伯,妻子也更向往有钱人的生活,对他安于现状的模样感到不满。这对于崔业的自尊心来说,无疑是致命的一击。
有一幕,大哥问崔业是否吃过汉堡,崔业淡淡回应道:“我吃过了,得了冠军学校请客,算是庆功宴。”这一回答不仅仅是对食物的回答,更代表了他内心的动摇。他的自我认同正在悄然发生变化,面子上依然坚持着,却已感受到自己的存在价值正在消失。
就在此时,信用社被抢劫,崔业意外利用围棋思维帮助几人成功逃脱。这不仅是他首次在生活中“战胜”了自己的哥哥,甚至还在某种程度上对信用社经理进行了报复——他让劫匪抢走了经理的车。在这一过程中,崔业心里或许感到一丝快感,而这种罪恶感带来的愉悦,却是他向犯罪世界迈出的一小步。
然而,这一切并未立即改变崔业的人生轨迹。毕竟,他是生长在有社会秩序制约的环境中的,尽管事业和家庭困顿,精神支柱依旧未曾崩塌。直到接二连三的打击来临:首先是儿子得了渐冻症,面对无法负担的医药费,崔业才开始意识到,围棋的智慧虽能帮助他战胜对手,却无法破解人生的困境。而更为致命的是,当他得知自己当年输给偶像的原因,原来是因为对方贿赂了老师进行作弊,这使得他对曾经坚持的信仰彻底丧失了信心。崔业心中的坚持,被视作一个笑话。
从那一刻起,崔业的信仰崩溃了,他再也无法用原有的价值观来支撑自己。他决定将人生视作一场棋局,每个人不过是棋盘上的一颗棋子,甚至包括自己。为了证明自己的存在,他不再满足于棋盘上的胜利,而是将目光转向了犯罪。这一转变使他开始策划绑架王红羽、勒索大老板,并威胁妻子放弃儿子的抚养权,彻底撕开了他那一层伪善的外衣。
更重要的是,他不再满足于过去的失败,他渴望赢得一切——赢得金钱,赢得地位,更要赢得哥哥的尊敬。他试图通过犯罪中的胜利来填补自己内心的空虚,却并不知道,这样的追逐只是将他拖入了更深的绝望。
这部剧深刻地展现了千禧年时代的社会背景,那个时代对于许多人来说,充满了机遇和挑战,但对于一些人,尤其是边缘人来说,这也像是噩梦一般。崔业就是这样一个典型人物,他的困境与挣扎,实际上代表了一个群体的无奈与绝望。
剧中的其他角色,比如因为贫困而走上歪路的金夏生兄弟,和放弃家庭追求权力与财富的高淑华,也都在不同的层面上揭示了社会阶层的分化,以及底层人民在道德与规则面前的迷茫与挣扎。崔业从一个围棋老师,蜕变成一位犯罪者,这个过程不仅是个人的堕落,也是社会规则破碎的缩影。
通过崔业的故事,剧情对当时社会的种种现象进行了深刻的讽刺和反思。比如校领导轻视崔业,却把他的奖杯当作摆设,这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形式主义和面子文化。而剧中那句经典台词:“走到社会,得学会怎么输棋。”也道出了当时社会规则尚未完全确立,混乱与不公无处不在的现实。
《棋士》虽然讲述的是一个人的堕落故事,但它折射出的是整个时代的缩影。崔业的黑化过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命运的逼迫下一步步走向绝路。剧中的悲剧色彩,也让许多观众产生了深深的共鸣。
这部剧的深度和情感打破了观众的预期,它通过一场看似简单的故事,揭示了千禧年社会的诸多问题,极具现实感的表现让人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崔业作为一个底层人物,在自尊与欲望的双重压迫下,走上了犯罪的道路。这一过程充满了命运的无奈和人的无助。
尽管崔业是一个极端思想的代表,但本质上他依然是一个被自尊心和欲望所支配的人。他无法接受现状,又无法改变命运,最终沦为自己生活中的“棋子”。实际上,剧中的结局早已在开篇埋下伏笔:当他决定走上犯罪的道路时,自己就已经成为了“弃子”。
这部剧的警示意义显而易见,生活中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经历过像崔业一样的无奈,但面对命运的摆布,我们依然应该承担起对自己人生的责任。这也许是《棋士》所传递给观众最深刻的警示:在生活的棋局中,重要的不是赢得漂亮,而是每一步都不后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