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夫妻双双把家还》爆火,56岁在德国去世,索宝莉经历了啥?
2015年深秋,德国杜塞尔多夫的雨冷得让人不禁颤抖。56岁的索宝莉躺在病床上,手指轻轻触摸着一张发黄的春晚节目单,仿佛那上面写着她人生的荣耀与遗憾。这张节目单出自1983年的《夫妻双双把家还》。
她的名字或许你未曾听过,但那首被翻唱得遍布大街小巷的黄梅调你一定不陌生。或许你也没见过她的模样,但在80年代的老挂历上,她那张清新脱俗的脸定然让你眼前一亮。索宝莉,这位来自东北工地的“天仙”,凭借一首歌圆了她的梦,走上了中央电视台的春晚舞台。
然而,正当事业蒸蒸日上时,索宝莉却选择了家庭与爱情。1991年,她32岁,那一年她的生活充满了戏剧性。春晚的灯光依然为她闪耀,唱片公司的邀请函堆满了抽屉,但她却突然消失在人们的视线里。她跟随丈夫屈建,远赴德国慕尼黑郊区,开始了全新的生活。
“大家都认为我疯了。”她的好友王芳回忆道,“她当时是国民女神,怎么会跑到那么远的德国去呢?我们连慕尼黑在哪都不知道!”但索宝莉毫不在乎。她卖掉了北京三环的房子,把春晚的演出服埋在行李箱最底层,抱着刚满月的儿子李一龙,飞往了法兰克福。
在德国,索宝莉过上了完全不同的人生。她学会了做德国的咸猪手,遛狗时在阿尔卑斯山下与邻居用蹩脚德语讨论育儿。然而,每当夜深人静,她都会拿出那台老式卡带机,播放着《竹林沙沙响》的磁带。“妈妈,你为什么不唱歌了?”儿子李一龙五岁时问她。她笑着摸摸儿子的头,“妈妈现在要当全世界最好的妈妈。”
1976年,17岁的索宝莉正在经历人生的转折。她出生在北京,母亲因心脏病去世,父亲再婚。她被三姨和三姨夫带回了东北,跟他们一起生活。三姨和三姨夫待她如亲生女儿,这样的家庭让她度过了一个幸福的童年。
高考失利后,三姨夫找到了一份工作,让索宝莉进入了建筑公司。那时,她在黑龙江伊春的建筑工地上是一名勤奋的“小钢炮”,每天挑着水泥,却总在午休时对着群山唱歌。“她的嗓音亮得能穿透云层!”工友老张仍记得,每当索宝莉唱歌时,连树林里的鸟儿也会停下来听。命运的转机出现在一次偶然的相遇中。
1978年,著名词作家乔羽来到伊春采风,住进了索宝莉三姨父的招待所。那天,索宝莉送开水时清唱了一首《南泥湾》。“这嗓子,不唱歌太可惜了!”乔羽当场为她写了推荐信,收信人是东方歌舞团的团长王昆。王昆是《白毛女》里的“喜儿”,是周总理亲自点名的“人民艺术家”。收到信的当天,王昆就邀请索宝莉到北京面试。“这孩子,我要定了!”王昆对索宝莉说。当她唱完《绣金匾》后,王昆毫不犹豫地决定:“明天来团里报到!”
1980年,索宝莉养母因胰腺癌去世。她才得知,自己的亲生母亲因心脏病在她出生时冒着生命危险剖腹产下她,最终不幸去世。在整理养母遗物时,索宝莉发现了一封三姨父写的信:“这个孩子命运多舛,我们就当她是自己的亲女儿。”尽管如此,索宝莉却从未叫过一声“妈妈”。她对三姨父的孝顺却如同亲生女儿一般。每次回国,她都会带上德国的药品,并与三姨父聊到深夜。
1983年除夕,中央电视台的首届春晚成为了一个历史性的时刻。李谷一、斯琴高娃、胡松华等大咖云集,但意外的是,索宝莉和牟玄甫这两个新人成了最闪耀的明星。《夫妻双双把家还》改编版,王昆大胆将黄梅戏唱腔融入民歌。索宝莉的“清甜圆润”,搭配牟玄甫的“醇厚磁性”,让舞台爆发出强烈的化学反应。那一刻,所有观众都屏住了呼吸,尤其是在索宝莉穿着蓝印花布衫,拎着竹篮走出来时。唱到“你耕田我织布”时,无数夫妻红了眼眶。
春晚之后,索宝莉成了“全民女神”,唱片销量突破百万,电影《让世界充满爱》找她演女主角,甚至巴基斯坦总统访华时特意要求见她。然而,命运却并未一直眷顾她。2013年,德国体检时,医生在她的肾脏中发现了一个“突如其来的客人”——癌症,且已进入晚期。她没有告诉任何人,甚至连最亲的三姨父都不知道。每次视频通话时,她总是笑着说:“德国的空气真好,我胖了。”
在她的最后日子里,索宝莉完成了两件重要的事:一是录制了最后一张专辑《未完成的梦》,将《夫妻双双把家还》重新编曲;二是给儿子写了一封信,“妈妈这一生,最骄傲的是唱过、爱过、活过。”
她在春晚开播32周年的那一天安详离世。丈夫在她的枕边放着那台卡带机,循环播放着1983年她的录音。听着自己的歌声,她在丈夫和儿子的怀抱中静静离开。
索宝莉的一生,正是那个时代的缩影。从工地到春晚的逆袭,从为爱远走他乡的勇气,到跨越国界的深情,她的故事比任何电视剧都更加感人。如果你路过杜塞尔多夫的公墓,你或许能看到一块刻着音符的墓碑,那里安睡着这位北京女孩,她的故事永远铭刻在世人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