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风2025》:舞台综艺站在了ESG风口|1号ESG专栏
《乘风2025》迎来了重磅变革,彻底告别了前五季闪耀夺目的灯光舞台和复杂的布景,转而将镜头对准了海南的沙滩、云南的石林、内蒙古的广袤草原,还有那些风吹过便能讲述故事的独特角落。这不仅仅是场地的更换,而是对「乘风破浪」这一主题的全新诠释,也在向舞台综艺的存在意义发起深刻反思。
前几季的《乘风破浪的姐姐》通过科技感十足的舞美震撼观众,带来了无数激情四射的时刻。但当第六季依旧依赖LED炫光和升降台的传统套路时,观众开始觉得似乎少了什么。或许是缺少了真实感,又或许是缺少了一些温暖。《乘风2025》大胆放弃了演播室的四面围墙,用大自然做背景,让「乘风破浪」从一个口号转化为眼前触手可及的画面:姐姐们以最真挚的姿态,在沙滩、草原、石林中唱响自己的心声。
更加出彩的是,这一季将女性力量、环保理念和地方文化完美结合,讲述了更为广阔的故事。《乘风破浪的姐姐》不再仅仅是为了成团热血奋战,而是让舞台综艺站上了ESG(环境、社会与治理)的新风口。
从第一季起,《乘风破浪的姐姐们》便肩负着使命:让女性登上舞台,打破性别与年龄的界限,展现她们的热血与团结。过去几季中,30岁、40岁甚至50岁的女性凭借自我突破与彼此支持,点燃了希望之光,给那些被岁月磨平激情的女性观众带来了更多生活的可能性。但到了《乘风2025》,这一束光不再只是照亮性别平等和摆脱年龄束缚,而是转向了女性内部的平等。
这一季的嘉宾阵容,同样跨越了年龄、种族、身材和个性。叶童、陈德容、邓萃雯的脸上刻画着岁月的韵味,王珞丹和江一燕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宋妍霏和祝绪丹则充满了青春的朝气。《乘风2025》让人眼前一亮的是,它打破了传统的“女星圈层”。除了大家熟知的明星面孔,这一季有着更大比例的“非主流”人物:如cosplay界的女神卡琳娜、短视频平台的旅行博主,还有从小众领域走出的偶像、音乐人和喜剧演员。
这些不同的才艺和表现,在传统的室内舞台上可能会显得“杂乱无章”。传统舞台太依赖唱跳表演的“硬实力”,唱功、舞步都要过关,灯光和舞美设计常常是为“明星”量身定制的。而户外的环境则弱化了“专业”的门槛,奇妙的才艺展示变得更自然。简单的自然背景将每个人独特的个性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海南的沙滩上,卡琳娜的cosplay表演毫无违和感;江一燕的弹唱,清新得如诗如画;房琪在海浪声中低声诉说她的旅程。海风吹乱了她们的发丝和衣襟,却依然无法掩盖她们的自信。简单的舞台不仅是为了展示她们的唱功,而是为了衬托她们最真实的自我。叶童和其他没有歌唱特长的队员们在沙滩上自由奔跑,为《平凡之路》增添了别样的韵味。
这种改变有多感人?
户外的舞台明显打破了“舞台属于偶像歌星”这一标签,让每一个来自不同领域的女性都能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暗示着女性的价值从不应被单一的、完美的标准所框住。美不仅仅体现在精致的妆容上,也可以是风吹过后的自然随性;才华不仅仅体现在完美的舞台表现上,也可以是自己认同的表达,即便这表达不符合“世俗的完美标准”。观众听到的不再是技术炫耀,而是真诚的呈现。
过去,《乘风破浪的姐姐》常被解读为“与男性平等”的价值观输出,但《乘风2025》提醒我们,真正的平等在于看到女性之间的差异与偏见。演艺圈的代表不再只指向影视歌手,来自新兴、边缘领域的女性KOL们也进入了“女星行列”。她们站在同一舞台,互相扶持,彼此借力。
这种“圈层平等”的尝试或许比单纯的性别平等更难,但它也更具人文温度。它触及了社会观念的核心:真正的平等,不是让女性成为一个统一的符号,而是让她们带着差异,互相认同。
对于老粉来说,《乘风破浪的姐姐》最初的吸引力在于那些震撼的舞美:LED大屏拼接、升降台的升降、灯光交织出的梦幻效果。不可否认,这样的舞台十分酷炫,每次开场都让人肾上腺素飙升。但这些背后是高昂的代价,一档综艺需要消耗大量电力,搭建道具需要数天时间,还有无数工作人员通宵工作。每场表演都是一次资源的盛宴,舞台综艺与“环保”几乎无法挂钩。
《乘风2025》选择了不同的方式,丢掉了繁杂的舞美设计。海南的拍摄地,节目组用镜面反射阳光来替代传统的高功率灯光,几乎没有使用人工照明,镜子在沙滩上根据不同角度反射光线,和远处的海天一色交相辉映,画面灵动且浪漫。
节目组通过减少人工幕布、道具特效的使用,并用当地植物作为道具,大大减少了对环境的负担。海浪声融入节目中,不需复杂音响调试,观众却能感受到震撼。无需高额资金投入,仅靠人与自然的和谐配合,就能呈现美丽的画面。
《乘风2025》所提倡的绿色制作大大减少了节目摄制的碳足迹。传统的室内舞台综艺消耗大量电力,而《乘风2025》则充分利用了自然条件,减少了对环境的影响。
节目不仅是一种技术的简化,更是一种温柔的环保倡议。当我们习惯了用科技堆砌奢华的舞台时,也许已经忘记,最美的风景其实就在我们身边。
《乘风2025》的“少即是多”理念不仅减少了能耗,还唤起了大众返璞归真的意识,展现了一种新的节目制作思维:舞台不必依赖复杂的科技堆砌,也能打动人心。
随着海南陵水几期节目的播出,节目组计划前往云南石林、内蒙古草原、新疆、山东等地拍摄。这样多地点的拍摄,不仅增加了舞台的多样性,还能深入挖掘当地的风光和文化,激活地方经济。这是传统室内舞台综艺所无法做到的。
虽然室内舞台再美,但它始终是封闭的。而户外的风浪,则能将触角延展得更远。
节目播出后,海南的主流媒体《海南网》巧妙借势宣传了当地的旅游。就像《再见爱人》因麦琳的“奶皮子”梗带火了内蒙古的小众特产一样,综艺节目对旅游经济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更重要的是,《乘风2025》通过其多元化的嘉宾阵容,帮助实现文旅的深度联动,不同的粉丝群体在节目中找到共鸣,最终推动了当地经济发展。
这不仅仅是经济效益的体现,节目还带来了社会责任的延伸。许多选定的拍摄地都是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节目组的到来不仅带来了经济效益,还让这些地方得到了更多的关注。这种影响力,远比单纯的旅游宣传更具深远意义。
这种文旅联动的模式,不仅促进了经济发展,还推动了舞台综艺制作的社会责任。过去,综艺节目可能只是娱乐的工具,观众看完笑笑哭哭就结束了。而《乘风2025》通过舞台,让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它不仅展示了风景,还传递了深厚的人文温度,让那些容易被主流文化忽视的地方文化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尊重。
《乘风2025》通过其“以人为本”的舞台综艺文旅模式,可能成为一种长期赋能地域文化和发展的新方式。
相比传统室内舞台的精致,《乘风2025》更加富有生命力。海风吹拂,浪花翻滚,姐姐们站在天地之间。这个自然的舞台完美契合了节目“乘风破浪”的主题,赋予了每一场表演更真实的情感。它告诉我们,舞台不一定要依赖科技才能震撼人心,海浪和星空一样,能让人感动;女性的力量也不需要依赖华丽的服饰和高跟鞋,赤脚站在沙滩上同样可以熠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