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铁窗诗社》编导手记:致敬“红岩”
纪录片《铁窗诗社》编导手记
️致敬“红岩”
联席总编导/第一集《囚歌》编导撰稿 唐明兵
经过层层审片会的严格审查,备受期待的三集文献纪录片《铁窗诗社——黎明前的诗和理想》今日起在重庆卫视播出。作为该片的编导之一,既深感欣慰又满怀期待。
回望大半年的创作历程,“痛并快乐”四字依然贴切,恰似“十月怀胎,一朝分娩”,个中滋味难以言表。
前年,由我担纲的纪录片《我的战友邱少云》在纪念抗美援朝停战协定签订70周年的特殊时刻,在重庆卫视和铜梁电视台黄金档播出,获得了观众的一致好评。但我也因为创作过度投入,身体透支严重,久久不能复原。去年4月的一天,老师刘占国突然告诉我一个消息,说中心马上启动红岩题材的纪录片《铁窗诗社》,并诚邀我参与编导创作。创作机会常有,好的题材难寻。尽管身体状况未至最佳,我仍欣然应允加入创作团队。
第一次策划会是在“五一节”前召开的,中心副主任赵兴明抛出了他的策划方案。会上,参与主创的7名同事纷纷提出了各自的想法,原本设计的两集体量变成了三集,分别为《囚歌》《自白》和《心花》。当天,就进行了创作分工。
我领到了第一集的编导和撰稿工作,其他两集分别为吕国君、李慧敏和张欢欢、童世全几位同事担纲。同时,我还兼任了该片三集的搬演总导演。
接到任务那一刻,我内心充满了敬畏与忐忑。因为之前对红岩方面的题材了解甚少,我甚至未曾完整读过《红岩》这部小说,而关于渣滓洞、白公馆的记忆也早已模糊。为了尽快熟悉、掌握相关素材,接下来的3个月里,集中在网上收集相关信息,我不断从《孔夫子》旧书网购回《狱中斗争纪实》《红岩》《叶挺年谱》《热血铸丰碑》等书籍,每晚下班后便沉浸于书海之中。经过三个月的深入研读,我终于对渣滓洞和白公馆的历史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包括那些曾被关押在此的革命者如江竹筠、许建业、何雪松以及铜梁籍红岩先烈杨虞裳等人的故事。然而,尽管我已经掌握了丰富的资料,却仍然感到没有一个好的切入点,不知从哪里开始讲述这些沉痛的历史。
最初的设想是通过叶挺将军孙女叶莲参观蒋家院子来切入,但总觉得比较普通,不够吸引观众。为了充实《囚歌》这一集的人物刻画,我不懈地在网络上搜寻着与渣滓洞监狱相关的每一个人物的资料。直到我意外发现一个名字,才让我眼前一亮。
杨俊生,今年99岁,作为新中国成立前曾关押在渣滓洞监狱唯一健在的革命者,他的故事让我感到十分兴奋。很快,我就与杨老取得了联系,一番电话后才得知,他目前身体健康,且与我毕业于同一所高中,有校友缘分。
找到杨俊生,这为整个片子的创作打开了思路。片子开头以杨老重回渣滓洞缅怀狱友为由头,集中穿插他回忆在渣滓洞监狱开展的狱中斗争,以及与江竹筠、许建业等革命者共同经历的艰难岁月。最后,以他告慰在1949年11月27日大屠杀中牺牲的英烈,这条明线贯穿三集,架构起整个片子,成为现实和历史有了共鸣和交感的桥梁。
2024年7月,我带着摄制组在岳池县党史研究室的朋友陪同下,第一次到杨老家中采访,收集到许多渣滓洞狱中斗争的信息,但考虑到他年近百岁,我们未敢轻易提出让他重走渣滓洞的建议。随着创作的深入,中心副主任、《铁窗诗社》策划和总撰稿赵兴明认为:片中,我们对杨俊生这个人物挖掘还不够,还得设法让他重走一次渣滓洞,片子才会增加厚重感和真实性。
为了实现这一创作目的,摄制创作团队展开了激烈的讨论。讨论的焦点是如何确保杨老安全抵达渣滓洞。如此高龄,他的身体能否承受旅途的劳累?
我通过电话与杨老联系,再次核实了解了他的身体状况,得知他每天仍能散步两公里后,我慎重地向他和他老伴征求意见:询问他们是否愿意在我们区中医院两位随行医护人员的陪同下,在九九重阳节(10月11日)这天重返渣滓洞缅怀狱友。
杨老感慨地回答说:“我这么多年一直梦想着能再回去看看。可惜年岁已高,身体大不如前。现在已很少有人愿意陪我踏上这段回忆之旅了。”
重访渣滓洞的旅途中,杨老满脸红光,兴奋之情溢于言表。他睹物思人,向我讲述了许多鲜为人知的狱中斗争细节。带着一位99岁的老人,高强度拍摄了大半天,也让我高度紧张,就像心悬巨石一般忐忑。直到下午3时把他送回广安市岳池县家中,我心中的这块巨石头才得以放下。
集中采访之后,又经过了为期1个多月的文稿集中打磨,脚本终于成型。随后,繁重的搬演拍摄开始了。
在搬演拍摄的过程中,为了凸显本片的艺术特色,达到策划要求的诗歌吟诵设计,摄制组精心挑选铁窗诗的扮演者,聘请了市内播音名家加盟吟诵,组建了60余人的演职队伍。为了增强代入感,摄制组专门搭建了100余平方米的黑箱、复制了一个与渣滓洞监狱一模一样的牢室。如此操作,已创下铜梁区融媒体中心纪录片创作规模之最。
作为本次的搬演总导演,我荣幸地邀请到了重庆申旦传媒公司的董事长——银庆勇先生,担任本次的搬演总摄像师。他丰富的拍摄经验、高超的艺术素养和一丝不苟的作风,成为搬演拍摄成功的最大助力。六天的棚拍,每日不辞辛劳地工作逾十小时,最终呈现出了观众和专家们都认可的富有新意的诗意影像。
拍摄完成后,摄制组进入了后期攻坚阶段。半月拿出初片,初审后一周进入二审,又一周后接受宣传部主要领导审片,再一周后召开高规格专家审片。如此高强度的修改工作充满艰辛,作为主创团队的一员,我深切地感受到了每迈出一小步都饱含着汗水与付出。
编辑 涂秋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