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滥用与人性的异化——《编号17》

2025-03-26ASPCMS社区 - fjmyhfvclm

今天我们来聊聊电影《编号17》。这部影片的英文名为Mickey17/Mickey7(2025),又叫做米奇17号/米奇17/米奇7号。

影片的主角米奇·巴恩斯,生活陷入了无尽的逃亡之旅。故事的开端源于他和朋友蒂莫的一次愚蠢投资,导致他背上了巨额债务。为了逃避债主的追讨,他们最终登上了一艘飞往冰雪覆盖的尼夫海姆星球的殖民飞船。米奇与资本家签订了一个名为“消耗体合同”的协议,成了一个随时可以被牺牲、每次死后记忆会转移到新克隆体的工具。米奇的人生早已被殖民任务安排,每次死亡就像机器更换零件一样无可避免。

这部影片改编自爱德华·阿什顿的科幻小说《米奇7号》。导演奉俊昊在改编时将原著中的死亡次数从7次增加到了17次,目的是让米奇的死亡显得更为频繁,突出了他像流水线上的零件一样被不断消耗。电影里,米奇经历了毒气测试、辐射实验、冰缝坠落等种种死亡场景,而每一次的死去都如同对人性的深刻剖析。当他从克隆机器中被“打印”出来时,没有人递给他衣服,科学家们忙着记录数据,完全把他当作实验品。这一幕也让人不禁思考:人类与动物究竟有何不同?

展开全文

影片的剧情突然发生了意想不到的转折,当17号米奇意外存活,并与18号米奇相遇时,提出了一个深刻的命题:如果生命是可以不断重复的,那普通人是否不过是被消耗、最终被废弃的工具?

奉俊昊一贯以犀利的眼光描绘社会现象,他的《寄生虫》揭示了阶级的腐朽,《玉子》暴露了资本主义的虚伪,《雪国列车》则展示了末世乌托邦的谎言。而在《编号17》中,他依然延续了这一风格,通过“手术刀”般的锋利镜头,将资本主义的异化现象展现得淋漓尽致。影片深刻探讨了科技滥用对人类个体的压迫,尤其是面对科技与资本的无力感。

电影的演员阵容也十分强大,观众们一定会认出几位奥斯卡提名演员。主角罗伯特·帕丁森在片中挑战自我,17号米奇的低垂背影和黏糊的嗓音让他看起来如同被压迫的弱者,而18号米奇则眼神锐利、反叛不羁,仿佛是“觉醒”后的版本。这两者的对比不仅体现在外貌和语气上,还反映了克隆人内心的巨大裂痕——面对科技与资本的压迫,他们的精神世界陷入了分裂。

此外,由马克·鲁法洛饰演的肯尼斯·马歇尔是一个嘴巴大而空的政客,讲话风格让人联想到现代政治中的某些人物。他的表演带着夸张与荒诞,尤其是在台上高喊“Smashthem!”这一经典台词时,带有强烈的讽刺意味,仿佛提醒人们政治的空洞与荒谬。

影片中的尼夫海姆星球原住民外形像是水熊虫与《玉子》中的怪兽结合体,虽然看起来狰狞,却性格温顺,宛如羔羊。当地原住民质问“我们才是侵略者”时,马歇尔毫不在乎地回应:“历史由活人书写。”这句话点出了科技进步无法掩盖人性中的贪婪与暴力。在这颗星球上,殖民者对原住民进行了毒气攻击,屠杀、掠夺土地,这无不让人联想到历史上对美洲原住民的压迫,令人心寒。

电影还探讨了一个重要议题:当科技能复制人类时,个体的价值是否仍然存在?克隆人的滥用不仅亵渎了生命,也剥夺了人性的尊严。每一次死亡都伴随着另一个“自己”的诞生,但记忆和情感的延续让米奇感到迷茫与孤独。随着死亡次数的增加,米奇从懦弱逐渐变得坚强,并开始思考自己存在的意义。

影片直接触及了克隆与个体性的问题。如果每个克隆体都继承了所有记忆,它还算不算同一个人?当17号和18号必须互相残杀时,谁能决定生死?每个克隆体都认为自己才是“真正的米奇”,那么谁有权决定他们的命运?资本家对此的态度是冷酷无情的——他们把克隆体标上标签,将他们视为消耗品,而非人类。导演并没有试图解决这一伦理难题,因为这类问题本身并没有简单的答案,最终只有通过“禁止”才能有所缓解。

《编号17》不仅讲述了克隆人悲惨的命运,也似乎对现代社会中的无产阶级发出了警告。它不仅是一部科幻寓言,也像是一种对当代问题的预言。电影上映时,谁能想到现实中的一些政治人物竟然演绎出了影片中的荒诞情节?而影片中的变态杀人狂阿兰·马尼科瓦的形象,显然借鉴了Facebook CEO马克·扎克伯格的外貌,暗示着科技与资本结合所可能催生的新型权力怪兽。

电影通过克隆体的血肉,揭示了科技与资本结合带来的异化与压迫。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