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台有树》重剪引发热议,听取观众意见,剧集的新“美德”在哪里?
《仙台有树》在热播期间经历了重剪,引发了广泛的讨论。这次剪辑的主要目的在于提升剧情的连贯性,同时降低观众的观看门槛,重新调整了原本倒叙的设计。男主角首次出现在乱坟岗的经典场面被提前到最前面,男女主角的初次相遇也被调至第二集,从而使得情感的递进更加自然,整体加速了剧情进入主线的速度。
修改后的版本赢得了部分剧迷的好评,许多人认为主创团队在聆听观众反馈,作出了积极调整。在剧集刚上线时,由于其开篇较为缓慢,观众热度起伏不定。上线第二天,剧集的站内热度突破了8000,但始终徘徊在这一数字附近,缺乏足够的热议话题。许多粉丝提出了剧集节奏缓慢和叙事逻辑混乱的问题。
对于这种修改的反应,业内并不常见,因为在剧集热播期进行重剪并不多见。类似的案例可以追溯到2018年的热门剧集《东宫》,该剧因为跳崖的名场面引发了广泛争议,制作方随后进行了重剪。然而,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东宫》由于整体剪辑混乱,导致口碑急剧下滑,制作方不得不进行危机公关。相比之下,《仙台有树》的问题并非纯粹的质量问题,更多是观众对剧集创作理念的不同看法,剧方选择顺应观众的反馈,通过新的剪辑思路重新编排剧情。
这一决定的意义非常重大。最基本的原则是“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剧情的编排和创作理念应由主创团队根据自己的理解来决定最终版本。虽然当前的创作环境下,创作者的自主权并不完全主导,但这种让步仍然引起了争议。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聆听观众的意见是必要的,但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创作者应如何判断哪一种声音是最合理的,仍然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也有声音指出,原始剪辑可能更能突出剧集的戏剧性和宿命感,而此次重剪则被认为是剧方的“病急乱投医”。然而,剧方的“听劝”策略已成为行业常态。最具代表性的例子是2023年《长相思》因梅林虐杀事件遭遇巨大争议,剧方公开了完整情节并鼓励观众自行剪辑,成为成功的营销案例。这种“听劝”行为在之后的剧集中愈加普遍。
例如,《唐朝诡事录之西行》根据观众的建议调整剧情,使得剧中人物的复出和某些情节得到了呼应,而《九重紫》也因购买契合剧情的音乐而激起了粉丝的二次创作热情。这些行为体现了剧方为了满足新一代观众对于互动和表达的需求,逐步增加了与观众的互动元素,从最初的弹幕特效到创作团队直播、演员空降以及剧集衍生综艺等形式,都增强了剧集的互动性和观众的沉浸感。
然而,随着剧集整体市场的缩小,如何更好地留住观众并巩固粉丝基础,已经成为运营的关键。这种“听劝”操作的背后,也反映出行业对未来发展的危机感,但这一策略虽然有效果,却未必能够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以《仙台有树》的重剪为例,尽管这一举措引发了大量讨论,然而根据2月16日的数据,剧集的播放量增长微乎其微,猫眼专业版有效播放量仅从前一天的3296万上升至3323万,灯塔播放量也仅增长了不到100万。从这些数据来看,重剪并未带来大量新增观众。
一些评论认为,观众作为消费者,而非创作者,若生产者将创作决策交由观众,这种选择是否真正具有价值,值得深思。或许,这也是此次重剪操作未能真正成功的原因。观众虽然能通过反馈影响某些细节,但创作者应更多地关注提升剧本质量、培养实力演员,并加强视听效果,进行真正的内容升级,而非单纯的听取某一部分观众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