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上》被指“07年像97年”,年代剧如何真实还原时代与地域?
娱乐专稿(小玉/文)
国剧市场上,年代剧一直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近年来更是涌现出多部佳作,如《人世间》《风吹半夏》《繁花》《小巷人家》等,反响颇为热烈。今年,年代剧更是继续发力,从描绘80、90年代青春记忆的《致1999年的自己》和《树下有片红房子》,到聚焦女性视角的家庭群像故事《六姊妹》,再到展现运河儿女拼搏历程的《北上》,都呈现出不断精彩的态势。
然而,年代剧在展现特定时代和地方的真实性时,常常会引发观众的争议。这类剧作多以改革开放至新世纪初为背景,并选择某一特定地区作为故事发生的场所,因此对于写实的要求显得尤为严格。以正在热播的《北上》为例,该剧以京杭大运河的变迁为背景,讲述了一批90后少年在运河畔相知相伴、北上创业的成长故事。为了真实还原运河两岸的风土人情,剧组在苏州昆山的巴城老街搭建了一个富有江南特色的“花街小院”,同样,剧中服装道具的设计也相对简单朴实。
然而,有观众提出批评,认为《北上》未能充分还原当时江浙地区的社会面貌,有人指出“把已经发展得不错的07年拍得像97年”,并认为“强行做旧的滤镜让自己的青春记忆失真”。对此,另一些观众则反驳称“当时每个区域的发展程度不同,没见过的不代表不存在。”事实上,不同年代剧聚焦的主题不同,所展示的时代和地域片段也不尽相同,因此观众应对此类错位感保持宽容,反而可以看到更多不一样的“世界”。
举例来说,《繁花》和《山海情》均以20世纪90年代为背景,前者着力描绘上海的繁华,后者则讲述宁夏地区的脱贫攻坚故事。两部剧呈现的世界迥然不同,但都较高程度地还原了现实。
当然,部分争议也源于剧集自身的一些疏漏。例如,《小巷人家》以20世纪70年代末的苏州为背景,但剧中角色的饮食文化却与南方特色不符,引发了观众的吐槽,质疑“哪个苏州家庭会把馒头当主食”、“吃法更像北方”。不过,这些细微问题并未对剧集的整体反响造成重大影响,《小巷人家》依然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除此之外,影视作品本身存在艺术加工的空间。在《繁花播出》时,纸醉金迷、灯红酒绿的上海市景让部分观众感到,整体观感似乎更像民国时期的上海或香港。对此,该剧执行导演程亮回应称,“剧中灯火璀璨的感觉是为了还原那一代人内心的震撼,璀璨是内心的感受。”
要在求真务实的基础上创作出优秀的年代剧并非易事,但过去一些成功作品所具备的共性值得借鉴。例如,年代剧的创作通常会借助标志性历史事件来推动情节的发展。《人世间》以上世纪60年代末至21世纪初的东北为背景,周家三代人的命运与众多重大的社会变革紧密相连;而在《繁花》中,宝总的起伏则反映了当时金融市场的发展历程。
此外,场景搭建、服装道具和音乐等也是年代剧的重要看点。比如,《风吹半夏》的服饰和妆容受到观众的广泛好评,原因在于该剧在设计时细致参考了那个时代的影视作品;《人世间》则多次出现长影厂旧址、净月潭国家森林公园和长春地质宫博物馆等真实地点,进一步唤醒了北方观众的集体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