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坛长青树牛犇罕现身,90岁精神矍铄,笑谈是影集里唯一活着的人
3月16日,南一鹏的经纪人徐茹在社交平台上分享了一张与90岁演员牛犇的合影,并透露了这位“影坛长青树”的最新近况。尽管牛犇的头发已全白,但他依旧是观众熟悉的模样,仿佛时光未曾改变他,令人敬佩的是他依然保持着乐观、豁达且接地气的人生态度。
目前,牛犇居住在上海浦东的一家养老公寓,他穿着简约的羽绒服和牛仔裤,虽然头发花白,但精神焕发。公寓里摆满了茶品和书籍,他与徐茹聊得开心,完全不像是一位已年逾九十的老人。
牛犇的住所里,墙上和柜子里摆满了各式各样的奖杯和证书,这些奖项见证了他在演艺道路上多年的辛勤付出和努力。2017年,他获得了中国电影金鸡奖终身成就奖,这无疑是对他在电影行业卓越贡献的最高褒奖;2023年,他还荣获了“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奖,这证明了社会各界对他一生无私奉献艺术事业的高度认可。
徐茹透露,早在四年前,她和牛犇就约定过见面,但由于疫情和各种工作繁忙,直到最近才有机会见面,实属不易。牛犇还乐观地为她提供了写作指导,告诉她要注重细节,人物是通过细节来塑造的。
牛犇指着门口别人送给他的轮椅说,他至今从未使用过,似乎是在表达自己身体依旧很硬朗。还有人曾送给他一块墓地,说是待他死后使用,而他则开玩笑说:“等到现在都没死。”
中国电影人代代相传,牛犇翻开他一直保存的影集,指着照片里的自己说:“这是唯一还活着的人。”在缅怀已故影人的同时,牛犇的话语让人不禁感叹时光流逝、生命无常。
毫无疑问,牛犇是一位睿智、乐观、豁达的老人,待人亲切自然。他滔滔不绝地分享着自己对电影的热爱,他的话语中充满了对电影艺术的深情与忠诚。经过岁月的磨砺,这份热情不仅没有减退,反而愈加浓厚深沉,令人由衷敬佩。
回首往事,牛犇曾与谢晋等知名导演合作,创作出一部又一部经典之作;他也曾与白杨、仲星火等表演艺术家在片场互相切磋。随着时间流逝,那些曾与他共事的熟悉身影,已经相继离世,唯有他依然在影坛上默默坚守,成为中国电影发展历程中的“活化石”,亲眼见证了电影行业的起伏与变迁。
这位已经进入晚年的资深艺术家,身形依旧挺拔,眼神中闪烁着精神与活力。他的每一个动作,都展现出岁月赋予的从容与淡定;与人交谈时,他特有的艺术魅力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
牛犇,本名张学景,1935年出生于天津。1946年,命运之轮开始转动,年仅11岁的他参演了沈浮导演的抗日影片《圣城记》,饰演村童“小牛子”。尽管当时他身上还带着孩子特有的青涩,但一旦进入角色,他的表演天赋便瞬间展现无遗。
自那时起,他正式进入了电影艺术的大门,开启了长达七十多年的光辉人生旅程。牛犇的名字也有一段由导演谢添专门为他取的故事,寓意着“三牛奔腾”,希望他未来的影坛之路如同奔腾的牛群,充满勇气、无限希望与可能。
纵观牛犇的演艺生涯,他亲眼见证并深度参与了中国电影多个关键的发展阶段。新中国成立初期,他参演了经典影片《龙须沟》,用精湛的演技为那个特殊时期的电影画卷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改革开放后,他在《牧马人》中的精彩表演打动了无数观众。进入新世纪后,他在《我和我的祖国》中再次展现了他的演技,用深厚的情感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
七十多年的演艺生涯中,牛犇参演了200多部电影,塑造了无数经典角色。虽然他大多扮演配角,但他始终坚信:“没有小角色,只有不够努力的小演员。”无论角色大小,他始终全身心投入,用对表演的热爱与理解,赋予每个角色鲜活的生命。
牛犇的演艺生涯不仅是他个人梦想与奋斗的历程,更是中国电影发展史的缩影。他通过自己对角色的精彩演绎,让观众看到了那些栩栩如生的小人物,也通过这些人物,展现了中国电影的巨大变革。
牛犇与妻子王惠玲的爱情因乒乓球而结缘,两人感情深厚,育有两个儿子。妻子于2019年因病去世,这对牛犇是沉重的打击,悲痛一度让他难以自持。妻子去世后,牛犇选择入住养老院,生活虽平淡,却依旧保持着乐观的心态。
如今,牛犇的生活依旧充实。闲暇时,他喜欢钓鱼,享受宁静的自然时光;他也热衷于摄影,总是携带相机捕捉生活中转瞬即逝的美好瞬间。同时,他也不遗余力地将自己多年的演艺经验无私地分享给年轻演员,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
牛犇常说:“再长的路,只要一步一个脚印,踏实走下去,总会走到尽头。”他的言行一直在为年轻一代树立榜样,鼓励他们在电影艺术这条充满挑战的道路上勇敢前行。
牛犇,作为中国电影的“常青树”,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艺术精神。他不仅是中国电影史的忠实见证者,更是电影艺术的传承者和推动者。
衷心祝愿这位德艺双馨的老艺术家,健康长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