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年前遭张艺谋背叛,带着女儿净身出户的肖华,如今才是人生赢家
1988年,肖华与张艺谋从学生时代的相识开始,最终也未能逃脱婚姻的分离命运。离婚之后,张艺谋投身电影事业,收获了众多荣誉,外界称其为“国师”,并组建了新的家庭,生活变得安稳。然而,肖华带着女儿净身出户后的生活,却鲜有人知。
那么,36年后的今天,肖华的生活究竟如何呢?
张艺谋与肖华相识于陕西的一所中学。那时,由于家庭背景,张艺谋常常受到同学们的排斥和冷眼,他的校园生活充满了苦涩。而肖华,来自一个条件优越的家庭,温婉的气质让她与众不同。她并没有随波逐流地与张艺谋疏远,反而察觉到他身上的孤单,时常主动与他交谈,用温暖的话语驱散他内心的阴霾。
课间,其他同学避而远之时,肖华总会悄悄走到他身边,分享一些轻松的故事,安慰他受伤的心灵。渐渐地,两颗年轻的心紧密相依,校园的每一个角落,似乎都留下了他们共同的身影。
毕业之际,命运将他们推向不同的道路。张艺谋被分配到农村工作,而肖华则收到了上海交通大学的录取通知书。面对与张艺谋的分离,肖华心中充满挣扎,一边是令人向往的高等学府,一边是深爱的张艺谋。最终,爱情战胜了前程的诱惑,她决定放弃进入上海交大的机会,选择与张艺谋一同前往农村。
农村的生活异常艰苦,繁重的农活和简陋的住所让习惯城市生活的肖华吃尽了苦头。然而,她从未抱怨,总是早早起床与张艺谋一起劳作。田间地头,他们并肩工作,汗水湿透衣衫,但这一切却浇灌出了他们之间的爱情。每当工作结束,两人便挤在狭小的屋子里,依偎在一起,分享一天的点滴。尽管生活艰辛,他们的日子依旧充满甜蜜。
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肖华满怀喜悦地带着张艺谋回家,却遭遇了父亲的强烈反对。父亲担心张艺谋的出身,认为女儿将来可能会吃苦。然而,肖华没有动摇,她一次次向父亲诉说着他们的深厚感情,并坚定表示自己非张艺谋不嫁。最终,父亲被女儿的坚持打动,答应了这段婚事。经过14年的相识和陪伴,他们走进了婚姻的殿堂。
婚后,张艺谋全身心投入到电影事业中,逐渐在影视圈崭露头角,成为了导演。但随着工作越来越忙,他与肖华的相处时间也越来越少。1987年,张艺谋执导的《红高粱》引起了轰动,片场传出了他与巩俐的绯闻。起初,肖华选择相信张艺谋,但有一天,在为张艺谋收拾衣物时,肖华无意中发现了巩俐写给张艺谋的情书。看到那露骨的字句,她的手不禁颤抖。
肖华拿着信找到了张艺谋,面对面质问。张艺谋平静地提出了离婚,肖华无言以对,泪水在眼中打转,最终无奈地同意了离婚。
离婚后,张艺谋与巩俐走到了一起,尽管巩俐多次要求结婚,但张艺谋以工作为借口拒绝了她,最终巩俐心灰意冷选择了分手。
1998年,张艺谋准备新片,众多年轻演员纷纷前来试镜。在试镜现场,18岁的陈婷散发着青春的气息,她的眼神中充满了对表演的热爱和渴望。尽管她的演技尚显稚嫩,但张艺谋还是在一众演员中注意到了她。两人从此开始接触,渐渐走近,最终成为恋人,并共同度过了漫长岁月,陈婷为张艺谋生下了三个孩子,一家人过得幸福而温馨。
与此不同的是,肖华在离婚后独自承担了抚养女儿张末的责任。尽管生活艰难,她从未向命运低头,反而变得愈加坚韧。回想当年因种种原因错失了大学机会的遗憾,肖华下定决心再次挑战自己,参加了高考。
然而,岁月不饶人,学习的艰辛让她倍感压力。尽管她付出了巨大的努力,连续几次高考后,她依然未能如愿。然而,生活的压力始终没有将她压垮,肖华决定转向自己一直热爱的文字,她开始尝试写作,将自己的故事投稿给报社和杂志。
起初,许多文章石沉大海,但肖华没有放弃,而是继续磨练自己的写作技巧。在创作的过程中,她时常回忆起与张艺谋的点滴往事,那些甜蜜与苦涩交织的记忆,让她萌生了一个想法——将自己和张艺谋的故事写成书。经过几个月的努力,她终于完成了手稿,并命名为《往事悠悠》。
就在手稿完成后,肖华偶然得知西南大学的作家班正在招生。她毫不犹豫地报考了,并通过了考试,成功收到了入学通知。然而,由于学校要求学生必须有已出版的书籍,而《往事悠悠》只是手稿,肖华一度陷入困境。她带着手稿,找到学校的老师,诚恳地解释了自己的情况。老师被她的真诚打动,决定给她一个机会。
最终,《往事悠悠》顺利出版,因书中涉及肖华与张艺谋、巩俐的情感纠葛,读者的兴趣激增,销量颇为可观。
在肖华的悉心抚养下,女儿张末逐渐长大,并且也对电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受母亲坚韧精神的影响,她努力追求自己的电影梦想,并逐渐进入电影行业,成为了一名小有名气的导演。
而肖华,经历了种种人生波折后,依旧坚持自己的步伐。离婚后,她没有再婚,而是全身心地投入到自我成长和女儿的培养中,用坚强与勇气书写着属于她自己的人生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