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雀》收视不佳,网播数字也尴尬?开创性题材,不宜用数据苛责
电视剧《黄雀》播出一半后,有朋友私信询问,为什么它的收视率和网络播放数字不尽如人意?其实,起初我看这部剧时并没有关注数据,觉得它质量很高,已经把这些数据问题抛在了脑后。直到剧迷提醒,我才开始关注这方面的情况。
如果说《黄雀》的收视率不行,可能有些不公正。毕竟在酷云数据上,这部剧的收视已经从1.6%升到1.9%,这个数字还可能继续攀升。大家觉得,单日收视率达到1.9%的剧集真的算不好吗?虽然不能称它为爆款,但这样的成绩,至少也能接受。中央电视台八套确实有过超过3%的收视率剧集,也有过收视不到0.5%的剧集。所以,《黄雀》能达到这个收视成绩,已经算是中等偏上了。
至于网络播放成绩,猫眼专业版数据显示,《黄雀》播出至今,累计有效播放量已超过1亿,平均每集有效播放达到877.9万。这个成绩,和一些头部电视剧相比,确实略显逊色,但与一些腰部剧集相比,它已经算得上相当不错了。等到大结局播出后,集均播放量有望突破两千万。放在当下,这样的成绩并不低。
是不是因为大家都觉得《黄雀》质量很好,应该有更高的收视和播放量,所以才对它的数据情况不满意呢?其实,电视剧的质量与数据的关系并不是完全对等的,尤其是那些具有开创性题材的剧集,它们的质量和数据往往无法成正比。例如,《觉醒年代》无疑是顶级佳作,但它的收视率也没有成为那一年的冠军或前三。
其实,许多高质量的剧集在播放数字上,甚至会不如一些流量剧。这也是一个需要接受的事实。像《黄雀》这样的剧集,它的审美起点较高,而很多流量剧并没有这个难度,因而能吸引更多观众。没有审美门槛的剧集能获得更广泛的观众,而有高审美门槛的作品,通常只能吸引到一部分高端观众。
现在电视剧观众的构成大致呈陀螺形,低审美观众占少数,高审美观众也占少数,而绝大多数观众处于中等审美水平。《黄雀》显然属于中等偏上的审美档次。因此,尽管它的数据成绩不是特别亮眼,但也不至于差到让人失望。有些更前卫的作品,数据可能还不如它。
那些具有开创性题材的剧集,虽然无法成为顶级爆款,但它们总能带来某种类型的革新,甚至对一些低质量的剧集形成强烈冲击。就像《对手》这部剧,它以真实感震撼了当代都市谍战剧的格局,几乎把同类剧集压制下去。
同理,《黄雀》讲述了火车站扒窃和反扒的故事,它一出现,其他类似题材的剧集就被拿来与之对比。即使那些剧集再粗制滥造,观众也难以忍受。这就像观众吃了细粮后,再给他们粗糠,他们再也吃不下去了。而曾经能接受粗糠的观众,现在也开始不耐烦。好作品能显著提升观众的审美水平。
有些剧集总是在探寻观众的审美下限,而有些则在不断提升观众的审美上限。对于《黄雀》这种有意识提高观众审美层次的剧集,我们不应对它的数据过于苛刻——不要因为它没有做到第一,就认为它不好。它的影响力,可能会在未来逐渐显现。(文/马庆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