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北河流派 川剧中“最南充”的非遗传承

2025-03-06ASPCMS社区 - fjmyhfvclm

赵谦饰演的包公(资料图)

梁勇(右)出演《牧虎关》(资料图)

赵谦(右)指导学员排练(资料图)

“说什么鱼儿闯过千层浪,受什么惊慌作什么忙?”3月5日上午,在西南石油大学南充校区八角楼内,一声声浑厚的唱腔飘出窗户,回荡在校园上空。原来,这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赵谦,正带着学员排练川北河川剧《二进宫》。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他关于传承川北河川剧的幕后故事。

1传承对学员悉心教授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今年60岁的赵谦深耕川北河川剧艺术47载,他凭借对传统艺术的坚守与创新,成为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从舞台到讲台,赵谦用对传统艺术的热爱,书写了一部“川剧活字典”的传承故事。

记者在排练现场看到,赵谦正对《二进宫》的3位主演面对面授课。他时而示范“蟒袍水绣”身段,时而纠正学员的“眼神”运用技法,他的眼风扫过之处,青年学员屏息凝神。赵谦声腔忽若嘉陵江水声忽高忽低,忽如剑门关的松涛声裂石穿云……其浓郁的川北特色,直击人的心扉。

“赵老师表演时,他的眼神会说话哟。”采访中,20岁的花脸演员梁勇告诉记者。这个有着9年学艺经历的年轻人,是市川剧团非遗传习班招收的40名学员之一。如今,他已能在《斩单童》中演绎出豪杰气派。在赵谦口传心授、以戏带功、以演促学的精心栽培下,在清晖剧社和梨园茶社的舞台上,梁勇的年轻面孔让百年老戏焕发出青春光彩。在《长亭铡侄》中,他演绎的包青天公正廉明;在《牧虎关》中,他演绎的高旺鲜活诙谐。

“一开始我就满心地敬仰赵老师,他是我们剧团花脸行当的头牌,看他演的包公、张飞气宇轩昂,那举手投足间的魅力让我陶醉其中。于是,我就一直缠着他学戏,直到现在都是他在教我。”梁勇笑着告诉记者,他与赵谦的师生感情深厚,犹如父子。“学习中,赵老师总是对我毫无保留地倾囊相授,希望我以后也能像他一样成为川北河川剧的中流砥柱,扛起传承的大旗。”

望着学员们训练的身影,赵谦眼角漾起笑意:“退休后,我只教不演,把有限的舞台让给年轻人。看着这些娃娃把川北河的辣味儿、脆劲儿唱出精气神儿,比当年自己登台更痛快!这些娃娃,才是川北河真正的顶梁柱。”

2讲述对川剧如数家珍

“川剧有四大河道流派——西,川西坝,就是以成都为中心的川西地区;东,是下川东,重庆以下的川江沿岸;南,资阳河,指川南的沱江和岷江流域;北,川北河,指嘉陵江、涪江、渠江流域。”赵谦告诉记者,同一流域因资源、水源、土地气候等因素,形成各自的经济、人文、风俗、习惯、方言的特点,也就影响着各个河道流派的表演风格,形成川剧流派争妍、异彩纷呈的局面。不同的川剧河道流派,在上演剧目、擅长声腔、曲牌使用、锣鼓伴奏、演员表演上都有不同的特点。

作为川剧“河道论”的活化石,赵谦用“水”比喻艺术传承:“川剧四大河道就像嘉陵江支流,虽各有风韵,终要汇入大海。”

师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何伯杰的赵谦,对川北河艺术如数家珍:“川北河流派由于秦腔的影响,以南充为中心的川北河弹戏腔的发展特别突出,且具有强烈的川味和川北地方特色。川北河的演员,以土著川北者为主,因为久居一地,则要求剧目不断翻新,因而川北河的‘东周列国戏’‘三国戏’‘杨家将’‘说岳传’‘聊斋戏’、民间传说、传奇戏、爱情戏的剧目都特别丰富。”

翻开赵谦珍藏的戏折,《牛皋扯旨》《斩单童》《长亭铡侄》《牧虎关》《访黑袍》《负荆请罪》等川北河独有剧目泛着岁月沉香,仿佛在诉说着过去的辉煌故事。每一个剧目,都带着川北大地独有的风土人情,透着川北人豪爽、热情、坚韧的性格特质。

“川北河川剧艺术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过去艺人走码头要入乡随俗,现在更要守正创新。”赵谦抚摸着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演出照片说道。面对流派淡化、人才断层的困境,他带着学员深入研究经典剧目,在保留传统精髓的基础上,对剧情、表演形式等进行适当的改编与创新,使其更贴合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同时,积极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线上直播、短视频等,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川北河川剧,拓宽其传承的渠道。

“河道千年水,戏传万代声。”如今,赵谦的“传习地图”不断延伸:戏曲非遗进社区、进高校、进乡村。

“川北河川剧艺术如何守得老戏风骨,又能如何赢得时代掌声?川剧不是博物馆里的古董,是活水里的鱼。只要河道不干,总有鱼跃龙门的那一天。”赵谦告诉记者,他用47载的时光作答,答案正写在年轻学员飞扬的唱腔间,响彻在川北河奔涌不息的涛声里。

南充市融媒体中心记者王治钦/文受访者/供图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