吼!押中了,他真得了影帝!

2025-03-04ASPCMS社区 - fjmyhfvclm

上午备受瞩目的奥斯卡刚结束,大家就吵成一锅粥。

虽然获奖影片大多都是在媒体网友的意料之中。

不过贡献了神级表演的老阿德里安·布罗迪拿下影帝绝对是众望所归。

这也是他在《钢琴师》拿下奥斯卡影帝之后,时隔22年重新捧回小金人。

所以今天小雅就来聊聊这部让他二封影帝的片子——

《粗野派》

《粗野派》的故事围绕着一位名叫拉斯洛的东欧移民展开。

拉斯洛,一位犹太裔建筑师,他在二战的硝烟中幸存下来,怀揣着对“美国梦”的无限憧憬,漂洋过海来到了这片充满机遇与挑战的土地。

然而,当他站在纽约海关的大厅里,脖子上还挂着集中营中留下的编号牌子时,那份对美好未来的憧憬立刻被现实的残酷所击碎。

展开全文

拉斯洛的旅程从纽约开始,他投奔了在宾州费城的堂哥阿提拉。

初来乍到的他生活并无着落,只能暂时栖身于阿提拉经营的家具店的储藏间里,吃食则依靠街角的救济站来维持。

尽管生活艰难,但拉斯洛从未放弃过希望。

他利用自己的专业技能为家具店设计家具,虽然最初并未得到广泛的认可,但很快就迎来了一个真正的机会。

富豪范布伦之子找到了阿提拉,希望他能重新装修父亲的书房。

拉斯洛抓住了这个机会,他精心设计了新书架,并巧妙地加装了柜门以避免阳光直射书籍造成的旧化。

经过一系列精心的改造,书房焕然一新,呈现出极简美学和现代主义风格。

结果就在工程即将收尾的时候,富豪范布伦提前返家,看着“面目全非”的书房大发雷霆。

他并不喜欢这份“惊喜”,也对拉斯洛的设计理念欣赏不来。

因为没有让范布伦感到满意,所以富豪家拒绝支付装修费用。

所有的心血和努力就这样被轻易否决,拉斯洛有些不知所措,他以为这份工作会是他事业的开始。

如今却成了当头一棒,让他怀疑起当初来美国的初心。

不过此时的他恐怕想不到,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他还要经历更多的挫折和磨难。

堂哥阿提拉把生意搞砸的责任全部归咎于自己,翻脸不认人。

拉斯洛大受打击,无处可去的他住进了难民收容站,靠在煤矿打工糊口。

每天浑浑噩噩,颓废不前。

结果峰回路转,范布伦一改之前的无礼神色,态度谦和地找到了拉斯洛并递过来一本杂志。

其中的一篇专栏对范布伦翻修后的书房大加称赞。

虚荣心得到极大满足的范布伦,一改之前的嘴脸,开始夸赞、褒奖、致歉。

送还之前拖欠的酬金不说,还邀请他设计一栋集教堂、图书馆、礼堂、体育馆于一体的社区建筑。

拉斯洛喜出望外,认为这是一个证明自己的好机会。

不过范布伦虽然嘴上说着对拉斯洛无条件信任,却还是找来了另外的工程商进行把控。

表面上对拉斯洛的设计赞不绝口,暗地里又处处掣肘,授意找来其他设计师要求控制成本、削减开支、减少不必要的细节。

在范布伦心中,拉斯洛同样是一件“工具”,能够为我所用时才能谈一些故作体面的“友谊”。

没想到后来范布伦的运输公司发生严重事故,工程被迫停工。

各种意外接踵而至,让将宏伟的粗野派建筑当做自己心血的拉斯洛焦躁不已。

在这过程中,拉斯洛却渐渐发生了变化。他变得粗暴与骄横,像极了他讨厌的范布伦。

拉斯洛的变化来自于内心的矛盾。

他意识到自己并不属于这片土地,可他又不甘心就此放弃。

在这里,资本与权贵掌控着一切,只有如范布伦之流更卑鄙、更自私、更冷酷、更野蛮之人方能如鱼得水。

那些建筑的艺术价值已被物欲异化为消费奇观,拉斯洛的天赋与努力从来都没有得到真正的尊重。

在一次宴会上,范布伦更是把拉斯洛的外貌比喻成“一个擦鞋的”,还丢过去一枚硬币就像打赏一样。

面对羞辱,拉斯洛仍旧选择了忍耐。

他默默低头捡起了硬币,而餐桌上的其他人对此早已见怪不怪。

更加戏剧化的一幕出现在拉斯洛和范布伦远赴意大利采购建筑材料的途中。

范布伦居然在酒后强暴了拉斯洛,并且满嘴的贬损与侮辱:“你以为你是谁?你以为你很特别吗?你只是个流浪汉!”

这一行为剥夺了他最后的尊严,也让失去了作为一名艺术家最后的自我。

《粗野派》用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主题对“美国梦”进行了彻底的解构。

在资本与权力的碾压下,伴随着贪婪与占有的物欲泛滥,理想主义者的精神高地终将沦为废墟。

影片中用到了多处蒙太奇的手法,比如叙述妻子回信时穿插的是彼时电视上的宣传片。

钢铁是重要的物资与材料,是建筑的脊梁,也是战争与和平的机制。

然而,现实的冰冷触感透过构建城市丛林的无数钢铁慢慢浮现出来,犹如拉斯洛等移民一直想要融入的美国社会。

尽管拉斯洛不断练习口语,尽量不带匈牙利口音,更多的人选择放弃原有的宗教信仰,主动地被“同化”,只为得到主流社会的庇佑和接纳。

但他们始终得不到公平的待遇和认可。

《粗野派》的冗长与压抑恰是其力量所在。

导演布拉迪·科贝特用7年的漫长拍摄以及3个半小时的片长彻底解构了过往与现实的“美国梦”。

影片以一种极具张力的方式展开,从东欧女孩在军官审问下的恐惧沉默,到拉斯洛在颠簸船舱中的惊醒,再到他抬头望见倒置的自由女神像时小号声的悲怆响起。

这一幕幕不仅是对“美国梦”虚幻本质的暗示,更是对自由与压迫在此颠倒、理想与现实在此错位的深刻讽刺。

《粗野派》不仅是一部关于犹太移民的电影,更是一部探讨文化、阶层、种族、语言、信仰、职业等社会问题的深刻作品。

拉斯洛的故事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尽管虚构,却也是无数移民在美国这片土地上挣扎与奋斗的写照。

他们用血汗与泪水书写着自己的传奇,也见证了美国梦的坍塌与重塑。

尽管它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好莱坞大片,但其深刻的主题和精湛的制作无疑使其成为了一部值得被铭记的电影佳作。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