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宫心计》与反派共鸣,当不了刘三好,理解姚金玲
姚金玲作为女主刘三好的好姐妹,一开始并不是什么反派角色,而是一个被生活逼到死角的普通人罢了。她从小就和小姐妹刘三好相互依靠着过日子,是直来直往,有什么说什么,棱角分明的性子,但是看到最后又有谁还能记得黑化前的金玲呢?
就好比剧中,当程颖芳偷走姚金玲的首饰设计之后,她想着“以牙还牙”去反击,这不是人之常情吗?结果却被阮翠云批评说“心机深”。
在那等级森严的后宫里,姚金玲这种“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生存逻辑,看着挺真实的。但看的时候就会发现在那个生存环境里,每个人都活的小心翼翼的,她这种性格,很难被理解和认同。
要说姚金玲为什么会黑化呢,我感觉导火索是因为她在职场和情感上遭受的“双重打击”。努力争取的职位被别人轻易拿走,感情上又被背叛、受羞辱,各种糟心事到来,心态难免会起变化。
剧中,金玲费了很大的劲儿去争取司珍那个职位啊,结果刘三好就跟“无心插柳”似的给抢走了。(女主光环伤不起,好姐妹也不例外,可惜金玲不知道啊!)
而且刘三好有时候那些圣母行为,比如在剧中给仇人贤妃送子符,这换作是谁心里能不得觉得是被背叛了呀!来自好姐妹的背刺,加上孩子流产,贤妃母女还一个劲儿地羞辱她,一连串打击下来,迫使姚金玲慢慢改变了以往的看法,人善被人欺。
而姚金玲人生的关键转折,是从被动自保变成主动攻击。在剧中,她第一次主动出击,就是“掌掴贤妃”那次,贤妃仗着自己家世好,当众就给她一耳光。这次姚金玲没有忍让,直接回怼“打你就打你,还要挑日子吗?”。
就是这一巴掌,让屏幕前的我看得那叫一个痛快,这也标志着她彻底把“忍让”俩字儿给扔一边儿去了。从那以后,就开始了各种使手段的阶段,设计害死贤妃母亲,毒杀太后,甚至对她自己曾经的好姐妹刘三好也没手下留情。
为什么很多人还挺能“共情”姚金玲呢?首是姚金玲新人的人设带给人很强的真实感,够真实,有野心有欲望,表现的明明白白,有委屈也直白的表现出来。反观女主刘三好,过于完美,反而不现实。
还有就是她敢于反抗,在等级制度森严的后宫里,在别人过的小心翼翼的时候,她靠着各种手段去争取自己的地位,像在剧中主动勾引皇帝、讨好太后来上位等等。
最后就是她那悲剧性的结局了,最后疯了,模仿刘三好的说话方式和神态,“做好事、说好话、存好心”,所以说她内心其实还是很渴望被认可的。可惜她的生存方式并不适合那个大环境,要是换作现代,估计能成为成功逆袭的女强人。
在《宫心计》里设定下的皇宫,就是个“吃人”的大牢笼。姚金玲要是一直坚持善良,估计会跟布公公一样,早早被人灭了口;可要是想跟刘三好一样,光靠主角光环就能顺顺利利活下去,哪有那么多这种好事儿啊!(要是没有主角光环,就女主的行事,得被灭八百回了。)
当规则不公平的时候,普通人要么就被这环境给吞得骨头都不剩,要么就得学会利用规则,剧中姚金玲的黑化反而很合理。她把人在绝境里的复杂性展现得淋漓尽致。她的“恶”可不是天生的,就是被现实一步一步逼出来的生存本能。
再看《宫心计》,没有办法成为刘三好那样的人,很不真实,但能理解姚金玲,把普通人在权力游戏里那种无奈和挣扎演绎的玲离尽致。
当然,理解姚金玲的黑化,并不是让我们像姚金玲那样,一受刺激就不择手段。而是在面对困境和诱惑时,要有自己坚守的原则和底线。要有主动争取的意识,一味地等待什么都不做,可能就会错过很多,前提一定要用合理合法的方式去争取。
总的来说,姚金玲这个人物塑造的很好,就像一面镜子,让我们看到在现实生活里,面对不公平、诱惑、压力的时候,该怎么坚守自己,又该怎么合理争取,别重蹈她的覆辙。
无论什么时候,都别丢了自己对美好品质的向往,就算一时走错路,内心也得留一片纯净的地方。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宫心计#?#宫心计姚金玲##杨茜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