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证明,从央妈消失的李七月,已经走上主持人的另一条大道

2025-03-03ASPCMS社区 - fjmyhfvclm

还记得央妈《中国诗词大会》上那个意气风发的主持人李七月吗?曾被誉为董卿接班人,几乎是央妈小花里的优质新秀。

但当公众热情仍在,她却悄悄走到农业农村频道,从主流舞台消失了。

很多人说她这是自降身价,甚至猜测她是不是走歪路了。

事实证明,这些猜测都错了。

李七月硬是用十年时间,在田间地头闯出一片更广阔的天地,不仅让自己成为助农代表,也在无数个村落里留下了主持人的新传说。

消失不等于沉寂,反倒是一场向下扎根、向上生长的破圈旅程。

在央妈舞台上做节目,享受的是非常炫目的人生高光。

然而,对李七月而言,这种高光却像一把双刃剑。

一方面,她主持的《北纬30%ub0%ub7中国行》《远方的家》等节目口碑上扬,走遍大江南北,积累了很强的文化底蕴;另一方面,央妈人才更新速度惊人,能把节目主持到底还是要看你的差异化竞争力。

李七月从中国传媒大学播音系毕业,参加《主持人大赛》崭露头角,董卿、撒贝宁都对她青睐有加,外界自然贴上董卿接班人标签。

然而,光环之下,节目风格不断发生切换:从深度文化,到综艺娱乐,再到访谈类,都需要快速适应。

2019年之后,她逐渐退出了火热的卫视晚会聚光灯,开始面临职业新拐点。

跟大多数人想象的不同,如果说央妈近年来不断推陈出新,那么农业农村频道恰恰是个蓝海。

尤其在国家大力推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像李七月这样既懂传播又有基层经验的主持人,是稀缺资源。

她一头扎进去,反倒获得了更大的自主权和舞台。

在农业农村频道,她主持了名叫《大地讲堂》的节目,听起来土味,可一旦走进这方天地,你才知道什么叫大有可为。

李七月实打实地到全国100多个村落调研,用纪录片手法浮漾农业智慧。

有人说,看她的节目,就像在读一部活的《舌尖上的中国》。

2025年,该节目还获得了中国广播电视大奖提名——别小看这块频道,它面向的受众是广袤的农村与城市观众,直击社会转型非常前沿。

除了自家的节目制作,她和鲁豫跨界合作了乡村纪实项目,单期播放量动辄上千万。

她甚至把这些实践搬上自媒体消息,带货云南咖啡、新疆红枣等农产品,直接让地方特产飞到全国。

农业农村部还给她授予乡村助星称号,可见影响力之深远。

有人说,主持人的价值在于话筒前刷脸,可李七月的故事告诉我们:与其当一个高高在上的明星,不如当好连接城乡的桥梁。

随着乡村振兴、文化自信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祖国需要一大批懂文化、懂传播的人深入基层,去帮助农民扩大销路,去让更多中国文化遗产被看到、被认同。

李七月做的,正是打破演播室与田野的边界,让传播、公益、文化和商业互相耦合、良性循环。

过去,衡量主持人成功与否往往看收视率能不能压过隔壁家;如今,你对社会带来什么?成了新的评判标准。

李七月正是用扎实的助农实效,拿下了全球网友的好评。

这不仅让她在央妈内部拥有更多自主空间,也为更多想在冷门赛道开荒的年轻人给予了典范。

结尾:

这个时代,不怕失去聚光灯,就怕失去信念

在这个流量至上的年代,能放弃闪耀舞台、主动转向田间地头,需要的不仅是勇气,更是深层的价值认同。

李七月用十年时间告诉我们,主持人的舞台,可以不止演播室的方寸之地,也可以是一片片真实的麦田。

是土地给了她更沉的责任感,也是土地让她在冷门赛道上闪闪发光。

正如她自己所说:真正的舞台不在镜头焦距里,而在土地的温度中。

所谓成功,就是你能不能在时代需要你时,用自己的能力去回应,这才是非常好的破圈。

[免责声明]文章的时间、过程、图片均来自于网络,文章旨在传播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请观众勿对号入座,并上升到人身攻击等方面。理性看待本事件,切勿留下主观臆断的恶意评论,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本文如若真实性存在争议、事件版权或图片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作者,我们将予以删除。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