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探1900》深度剖析:从场景到主题,难道只值60分?

2025-03-01ASPCMS社区 - fjmyhfvclm

如今电影时长普遍偏长,算上往返电影院的时间,一场电影常要耗费三四个小时,这使得观影频率需加以控制,以免影响工作。

春节档时,《唐探 1900》成为不少人的观影之选。整体而言,若以百分制评判,该片大概能得60分或稍多,意味着影片有一定可看性,但不宜过度深究。

回顾2025年《唐人街探案 3》上映时,相关影评指出,影片涉及日本遗孤归国问题,还试图探讨社会性压迫主题。可在一部电影的篇幅内,既要深入挖掘这两个沉重主题,又要兼顾核心探案主线与搞笑支线,对叙事能力是极大挑战。

结果往往是各主题被弱化,人物形象也愈发单薄。而且作为系列电影,导演和编剧还加入同系列电视剧中的 “五大灵童” 等角色,扰乱了叙事节奏。鉴于当时处于疫情特殊时期,电影院与拍摄基地困难重重,影片能完成制作已属及格,若有亮点更是加分。

四年后的《唐探1900》不仅没解决主题过剩问题,主题数量反倒进一步增加。除推理探案主线外,至少还有华工与排华法案、革命与清王朝、印第安人等三条主线。虽说影片没强行塞入 “五大灵童” 这类角色,但频繁为张新成饰演的白振邦加戏,影响了观众观影体验。

该片宣称成本5亿,票房已达32亿,若最终能到35亿,片方将分得10亿出头,虽有盈利,与四年前《唐人街探案3》的45.23亿总票房相比,成绩较为普通。从观影人数看,《唐人街探案3》首日观影人数2041万,《唐探1900》首日仅914万;前8天观影人数,四年前为7824万,此次为4788万。排除疫情影响,此次观影人数仅为当年六成,市场认可度约60分,与影片评价相符。这60分中,约30分得益于场景与设定。

自西欧国家成为世界中心后,文化领域出现 “东方主义” 趋势,即欧美发达国家关注落后古老国家时,关注的是适合现代社会传播的文化符号,而非这些国家的现实或古代。如英国歌剧《天皇》,将日本天皇政权描绘成强大组织,反映的是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道德观与宗教裁判所形象,只是借用日本文化外壳。类似的还有动画版与真人版《花木兰》,导演更关注美国观众认同的文化元素,而非与古代中国是否相符。

文艺作品运用 “东方主义” 想象并非一定错误,在跨国文化交流甚至中国内部,基于地域或民族的刻板印象在文艺作品中被用来快速建立人物形象很常见。唐探团队此次搜集中国民间对美国100多年来的印象,结合历史资料描绘1900年美国社会,可视为中国导演运用 “西方主义”,给人带来新鲜感。山东搭建的旧金山城市场景,配合摄影技巧,真实呈现了20世纪初中国人想象中的美国。

作为春节档电影,若观众喜欢半玄幻半历史风格可去观看。但采用 “西方主义” 模式,就不应过度纠结历史真实性。比如主角王宝强饰演被印第安人收留的中国孩子,影片中的印第安人部落是多个部落的综合体,其装饰品、巫术、作战风格等融合了不同部落元素,只有从美国之外视角才会将它们混为一谈。不过既然选择 “西方主义” 文化流派,作为春节档娱乐片,整体尚可。

然而影片问题也很明显。探案部分不能以侦探剧或推理剧标准评判,多数观众在前几个场景就能猜出凶手和背后总反派。原因在于导演和编剧野心过大,平行主题过多,影响探案故事完整性,其他主题也虎头蛇尾。像革命与清王朝这条主线,清朝密探思想转变突兀,难以理解。华工与排华法案主线上,周润发的演讲难以自圆其说,影片结局设定也与历史事实不符。

纵观全片,导演试图表达国民革命宏大话题,但主角思想转变缺乏逻辑与动机。与反映相近历史阶段的《茶馆》相比,《唐探1900》中人物思想转变层次远不及《茶馆》。张新成饰演的白振邦戏份多为耍帅和低水平动作戏,爱国思想来源缺乏镜头展示,难以让观众共情。革命党郑士良在电影中也缺乏反对清朝的动机。主要人物思想单薄、转变突兀,是因为内容设定过于贪婪,在有限篇幅内想兼顾过多,导致所有主题被弱化。

若想兼顾商业效果与主旋律进步概念,30 年前的《黄飞鸿》系列堪称典范。该系列认真讲故事、搞娱乐,将进步概念巧妙埋于剧情,结尾升华主题。

陈思诚应学习徐克,先拍好商业片,减少主题数量。《唐探》前两部借鉴日本推理故事,故事讲述出色,而第三部和第四部急于突破,反而显得急切。

同样讲述美国社会悲剧与文化冲突,《唐探1900》票房可能仅为上一部六成,与内容厚度有关。上一部讲述日本遗孤问题,展现了社会背景,而此次讲述华工问题却过度简化。爱尔兰黑帮与华工问题紧密相连,但电影简化了爱尔兰反派的社会基础,削弱了意识形态说服力。

实际上,爱尔兰人因土豆饥荒逃亡美国,与华工因社会环境恶劣前往美国从事重体力劳动,两者因工作机会产生矛盾。爱尔兰黑帮获取枪支有多种目的,电影却将其简单设定为杀害华人,这种单方面叙事不利于批判资本主义或美国文化。

除叙事技巧问题,《唐探 1900》在革命主旋律概念表达上也存在不足。导演似乎不理解20世纪中国真实革命中的反面角色,其对革命的理解存在偏差。中国历史上的革命,如1895年孙中山领导的广州起义,目标是建立新的现代社会制度,与以往造反不同。

革命要颠覆现有道德,用新价值观和制度定义国家,这就需要革命者分析国内矛盾。而《唐探 1900》在未展现中国各阶层割裂生活方式的情况下,强行设定国民革命气氛,还不想放弃被五四运动批判的传统文化,导致人物形象割裂,思想转型缺乏逻辑,这已不是单纯提升电影技巧能弥补的缺陷。

对一部娱乐片如此评价或许严厉,但制作团队既然希望借助革命意识形态加分,从革命逻辑角度解读电影也合理。总体而言,影片加分项被单薄人物形象抵消,《唐探 1900》可得60分,有一定可看性,但不必过于认真对待。

【文本来源@马督工的视频内容】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