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侦影视三十年

2025-03-01ASPCMS社区 - fjmyhfvclm

大凡三十年的盘点,总会放在宏大的历史背景下描述,不过这已经超出了我的能力及认知范围了。我仅仅是想以普通观众的视角,来聊聊自己个人的感受。

刑侦类的影视剧,一直以来都比较受关注,也是观众喜闻乐见的题材,特别容易出爆款。究其原因,就是有内容,有悬念。

这类题材,大都出自真实的案例,很多情节,编剧坐在家里,打破脑袋也想不出来。

比如《沉默的羔羊》,在世界电影史上,占据重要的地位,说它是心理惊悚片的开山之作,也不算过分,现在我国很多导演的作品,或多或少,都不经意间流露出受它影响的痕迹。

影片中的变态罪犯,就融合了现实中多个罪犯的特点,比如现实中罪犯艾德盖恩,就曾制作皮肤套装,比如海德尼克就曾挖掘地下室囚停受害人等等,不能细说了,否则可能发不出去。

现实中的情节,往往比影视作品更加残酷。

扯远了,回来说说我国刑侦影视这三十年。

一?94-2004%ub7惊蛰

惊蛰,是觉醒的季节,万物复苏,蓬勃向上。这十年,对刑侦剧来说,相对宽松的创作环境,助力刑侦剧的快速发展,甚至野蛮生长,并逐渐形成了这十年的风格和模式特点。从故弄玄虚的矫情,走向冷酷的真实。其纪实的风格,有时候让你觉得在看纪录片。

*《9.18大案纪实》

该剧1994年上映,个人感觉它开刑侦剧纪实风格之先河。

故事围绕1992年开封博物馆文物失窃案层层展开。为了突出纪实风格,剧中的公安局武局长,就由时任开封公安局局长本人亲自扮演,自己演自己,通过影视剧展示办案过程,真实自然。在当下是不可想象的。

*《犯罪升级》

1999年上映的《犯罪升级》,现在很少被提及,但我认为,它在刑侦剧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故事取材于上世纪九十年代鹤岗地区煤矿职工工资抢劫案。现在央8热播的《我是刑警》,于和伟入道办的案件,就是描写的这个案子。

之所以说它划时代,不是因为有些镜头比较血*,暴力,放现在很难过审(《我是刑警》在呈现这个案子的时候,就收敛了好很多),而是它在人物的刻画上,突破了固有的模式,把反面人物,当做一个人活生生的人来呈现出来,他们的生活背景,人格特点,犯罪动机就形成闭环了。把视角聚焦到反面人物上,这是一种突破,一种趟雷的行为,具有强烈的模板效应,相当于提供了一把尺子,以后的尺度,就有参考依据了。

导演陈国星,现在令人八卦的,是刘晓庆刘姥姥的前夫,其实他还是很有才华的。后来以白宝山为背景的刑侦剧,也是他的大作,一如既往的延续了他人物刻画的风格。

《9.18大案纪实》和《犯罪升级》,相当于给以后的刑侦剧划定了一个赛道:纪实风格 反面人物刻画挖掘,其它的作品,都是沿着这条赛道,一路狂奔。其实,这种模板效应,对当下以及其它的类型剧,也有深刻的影响,比如《狂飙》。

这十年,出了很多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比如《天不藏奸》、《绝不放过你》以及管虎导演,陈道明主演的《黑洞》等等。

但个人认为,能代表惊蛰期刑侦剧的只有两部作品:

*《12.1枪S大案》

这部剧,可以说,把纪实风格,演绎的登峰造极。导演对这种风格,有着系统化设计:

1.剧本纪实化

剧本不仅取自真实案件,更有着浓厚的纪实文学色彩,说白了,就是语言风格家长里短,行为模式平平淡淡,矛盾冲突一地鸡毛。也正是用这些普普通通,构建出来的精彩纷呈才最吸引眼球。

2.表演纪实化

演员很多都是当年办案的侦查员,没有什么刻意的表演,都是真实的还原。

3.拍摄手法纪实化

取景都是真实的街道乡村实地拍摄,摇曳的镜头带来抓捕的紧张,大量长镜头的运用呈现纪录片的风格。

尤其出彩的,就是主题曲的秦腔选择,一句:枪响了,出事了,尽显西部苍凉。

以后的刑侦剧,在纪实呈现上,无出其右。三十年来,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

另外,该剧的执行导演,据说是张嘉益,这点没去考证。不过,张嘉益本来就是西安人,北影毕业后,又回到西影厂,有作案时间。

刑侦剧在人物刻画上,能超越《征服》的,借用冯小刚在《功夫》里的台词:还有谁?

不管是黑道大哥,还是街头混混,都栩栩如生,入木三分。相信大家对里面的情节以及很多个词都记忆犹新。

《征服》是在2002年公映的,对孙红雷而言,那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阶段。

这一年还有其它的刑侦剧也非常精彩,但无一例外的,都被《征服》抢了风头。既生瑜,何生亮啊。

2002年,应该是刑侦剧在第一个十年的巅峰期了,《征服》也可以算这一时期的收官之作了吧。

二?04-2014%ub7大寒

2002年以后,大量的刑侦剧充斥着各地的荧屏,风格雷同,粗制滥造,缺乏创意。

硬实力拼不过,为博收视率,只能拼下线了。很多镜头都是踩着红线拍摄的,剧本更是东拼西凑,的确有不良的社会影响,不管不行了。

整顿来了。

2004年4月,广电总局出台限播令:要求各电视台,在黄金时段,停播刑侦剧。

履霜坚冰至。

刑侦剧的严冬来了。

不让播了,谁还会去拍呢?

没人拍,就没的聊了吧?

那就聊点别的。

影视剧的分类,其实都是人为定义的,没什么严格的界限。

什么是刑侦剧呢?

简单的说,就是差官拿贼。

构成刑侦剧有三要素:差官、案子、贼。

案子是贯穿全剧的主线,就像一根扁担,一头挑着差官,一头挑着贼。当然,案子不一定是一个,大都是一个核心案子,穿插着一些次要案件。

这就要看导演的功力了,差官的戏份儿多了,就有点矫情了,不太会叫座儿。贼的戏份儿多了,就比较残酷了,就有被核的风险。

前面说《犯罪升级》有模板效应,就是陈国星加大了贼的戏份儿,在当年算是对旧模式的一种突破吧,两头拿捏到位,平衡了,皆大欢喜,示范作用明显。

张颂文老师就算吃点哑巴亏,把贼塑造的太鲜活了,赢了人缘,输了面子,您看他有拿什么大奖吗?

根据我对刑侦剧三要素的定义,以张子强为背景的《插翅难逃》,其实不算刑侦剧,算是黑帮片吧。

2004-2014这十年,有两件事,对中国影视制作的生态环境,尤其对刑侦剧的制作,有深远的影响。

传统的电视剧制作主体,是各地的电视台,一般会有一个电视剧制作中心,隶属于电视台,负责具体的制作实施。对电视台而言,它即负责制作,又负责播出。影视剧的制作,是需要制作许可证的,所以电视台是当然的制作主体。

比如86版《西游记》、87版《红楼梦》就是由电视制作发行播出的。

那为什么要制播分离呢?

有经济原因,也有体制原因。

2009年,上海东方传媒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拉开了全行业的制播分离改革大幕,其中各种合纵连横,精彩纷呈,有点敏感,不能细说。

2011年,正午阳光成立,正当其时。

制播分离后,影视剧制作的生态环境改变了。但这对刑侦剧,没什么实质意义,因为限播令还在呢,而另一件事,为刑侦剧的发展,带来一丝转机。

其实2008年,为配合北京奥运会,部分城市已经建成了4G实验网,而大规模的网络建设,始自2010年,到2013年牌照发放,4G网路,已经覆盖了约100个地级市。

同年,苹果发布了iphone5s,这是一款真正意义的智能手机。移动终端的时代,已经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这个东风,就是内容,就是视频节目。

刑侦剧的发展,终于迎来转机!

三?14-2024%ub7芒种

芒种,,是开始走向成熟的阶段,更需要被细心呵护。

当4G牌照发放的时候,相信99%以上的电视领域的从业人员,不会意识到,这货居然可能威胁到他们的饭碗,但却为刑侦剧带来一丝生机,因为,它多了一条播出渠道。

移动终端时代,流量为王,而视频是决定流量的重要因素。

爱优腾芒等平台之间的竞争日趋白热化,随着各平台不断加大自制内容的投入,自带流量的刑侦剧,再度受到青睐。

幽居甘露寺多年的嬛嬛,再度梳妆打扮,摆驾回宫!

其实,没听说撤销限播令,网络平台也必须遵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相关规定。只不过,为了发展,相关尺寸,还是可以灵活掌握的嘛。

你是不是突然觉得,电视台大张旗鼓搞的制播分离,在网络平台,怎么又合二为一了呢?

体制不同,不展开。

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2017年,是刑侦剧的大年,有两部爆款,代表了当代刑侦剧的风格及发展方向,赛道被重新划分了。

经过十年蛰伏重出江湖,刑侦剧的风格相对于20年前,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减少了对纪实人的刻意追求,加强了剧情悬念的设置。同时随着摄影技术的提高,制作手段的变化,画面的质感大大改善,满足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

如果说《白夜追凶》胜在剧情悬疑的设置,那么《无证之罪》在心理展现上,可以说是颇见功力,有点往惊悚的方向发展了,不过分寸刚好,否则又可能越界了。

这两部剧,为刑侦剧制定了新的模板:悬念设置 心理表现。

从这个理念看,现在电视播出的《我是刑警》,也许是好剧,但不能算刑侦剧。按我前面的扁担理论,其剧情设置,资源分配不太平衡,趋于矫情了。

2023年播出的《漫长的季节》,是一部难道的好剧,不过它套了一个刑侦的壳儿,展现的是时代的变迁,严格来说,不能算刑侦剧。

还有很多准刑侦剧,把时间背景,放到了唐、宋、元、明、清上,也算是一种变通吧,就不一一列举了。

其实,我们现在在创作理念,情节设置,内心挖掘以及各种技术手段上,都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不过创作心态上,还有点像林黛玉初进荣国府,敢多说一句话,不敢错走一步路。

如果能少些羁绊,什么奈飞呀,什么韩国CJ呀,都是个渣。

作为一名观众,很期待新的十年,能看到更精彩的刑侦剧。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