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西执导长片《真正的痛苦》:年度佳片,讲出了现代人痛苦的渊源

2025-02-27ASPCMS社区 - fjmyhfvclm

杰西%ub7艾森伯格自编自导并担纲配角的《真正的痛苦》,是继2022 年《当你拯救完世界》后的第二部导演作品,描述一对许久未见的堂兄弟为纪念已故的奶奶,相约参加波兰导览团,并探访奶奶的故居。

出演堂兄班吉的基南%ub7卡尔金完美地呈现了角色介于痛苦和放纵之间,既复杂又矛盾的情绪,其精彩的诠释获金球奖最佳男配角的肯定,这也是基南%ub7卡尔金生平第二座金球奖;杰西%ub7艾森伯格出演的堂弟大卫所展现出的拘谨、神经质、焦虑的形象,无疑地更立体了两人既爱且恨的关系,并与观者产生深刻共鸣与共情。

《真正的痛苦》以美式喜剧的形式,杂糅沉重的家族历史与当代社会虚无感,踏上一段美丽且疼痛的寻根之旅。

班吉与大卫的性格差异与矛盾关系,在片头就显露无遗──大卫匆忙赶往机场,并一再拨打班吉的手机,留下语音讯息;

机场里,班吉独自在座位区颓坐,神色悲伤地看着旅客来来往往。

尽管已六个月没有联系,班吉见到大卫时仍直爽且毫不见外;

大卫则神色紧张地观察着对方,小心翼翼地问候近况。

两人共处一室时的冲突感在截然不同的性格碰撞之中油然而生。

观者能从两人的对话中,了解他们曾经亲密的儿时情谊,以及长大后因家庭、工作差异而渐行渐远的关系。

大卫虽是两人中,看似更含蓄、瑟缩且符合普世价值观的那位,但他其实每日服用药物,以避免强迫症过分影响生活;

班吉没有稳定的工作、住在家中的地下室,且是个瘾君子,但爽朗直率的魅力总能让他成为众人关注的中心。

班吉大起大落的情绪、直来直往的性格与苦人所苦的纯粹,就像未社会化的孩子,然而困在成人的身体与世界中,越发显得格格不入,并痛苦非常;大卫一面与内心的秩序搏斗、一面羡慕着堂兄的风采,焦虑紧绷,亦苦不堪言。

一起长大的两人,成为了截然不同的样子。

曾经的回忆变得遥不可及,只能在抽着大麻烟的恍惚中,才能大方地指认内心深处的共同记忆与遗憾,所有的道谢、道歉与道爱,也被深深包裹其中。

手足情深,而时光飞逝,如同改编自《小妇人》的同名电影中,乔对将要出嫁的姐姐说:真不敢相信童年已经结束了。成长如斯惆怅,活着的痛感排山倒海,纯粹的灵魂适应不良,只好大哭、大笑、大吼、大叫,偶尔疯癫,以维持清醒。

主角们的奶奶是纳粹大屠杀下的幸存者,过世后奶奶留下了一笔旅费,让两兄弟到故乡波兰探访。

两人报名了导览团,和另外四位旅客及导览员詹姆斯会合,开启旅程。

詹姆斯对犹太历史深深着迷,而同行成员有纳粹屠杀的受难者家属、犹太人及犹太教信徒,团员们与纳粹大屠杀事件都保持着因身份而贴近,却也因时间而疏离的关系。旅途中,纳粹与犹太历史的黑暗不时笼罩角色与观者,又同时因为旅游的商业化性质,如缺乏温度的统计数据、高级的饭店、头等舱的座位及餐食……所带来的距离感,致使班吉坐立难安,并在前往集中营遗址路上激烈地指出搭乘头等舱前往集中营遗址的讽刺之处。

在考普曼墓碑前,班吉激动地向詹姆斯反映流于形式、缺乏真实温度的行程缺失;

聚餐时更无视餐桌礼仪及大卫的感受,自顾自地来去……

如大卫所描述,班吉一进房,空间里的氛围总能被轻易点亮,然而他也能在瞬间粉碎一切。

班吉对人们纯粹的善意与爱,使他阳光、潇洒而风趣;

然而,他的高度敏感也使他无时无刻不觉察着周遭的枝微末节,并深刻感到愤怒与悲伤。

观众能在片中看见班吉每次情绪爆发前,会经历一小段挣扎的时刻——最终,班吉内心的痛苦总是战胜,转化为话语,毫无保留地对当下迎头痛击。

专注倾听他人的人生、瞻仰犹太起义纪念碑、沉默地在墓碑前致意、走出被毒气熏染的集中营后失声痛哭……

对世界的恨意与热忱,并存于班吉的生命中。

高敏感的人格,带来了剧烈的情绪跌宕;举目所见皆是伤痕,随时所感皆是痛楚。

从班吉的人生、居住的地下室、到他的身体,就像一再浓缩了世界苦痛的万花筒,而在寻找解脱的路上踽踽独行,需要的便是活着的理由。

一群素未谋面的旅客齐聚,背负着各自的遗憾与信仰,踏上这段饱含沉重的旅程。

班吉的直率与随和,很快地成为大家注目的焦点,而他极端的表现也多次令人讶异不解。

直到最后一晚聚餐时,班吉受大卫的发言刺激于是突兀离席,一直努力隐忍悲愤的大卫,情绪终于溃堤,说出了六个月前班吉试图服药自尽的事件。

这段三分钟的独白中,大卫道出内心深刻的愧疚。

他比较着班吉在地下室的破旧沙发上服药昏厥同时,自己和妻儿正幸福舒适地待在温暖的家中。大卫被深深的负罪感折磨着,而这样的心思,正如班吉想着当年的犹太人被送上肮脏拥挤的火车通往集中营,现今的自己却是搭乘头等舱前往遗址参观,如此地嘲讽与罪恶。旁观他人的痛苦,而不得不更深刻地意识到自己的舒适安稳。

那侥幸,是如此残酷而无能为力。

同行的旅客与两兄弟萍水相逢,了解到班吉正与无以名状的痛苦拔河,并努力想变好。

然他们并未说破,而是仔细地体会、同理班吉的想法,且不吝于向他表达理解、抱歉与感谢。

班吉和奶奶的关系亲密,奶奶的逝世带给他的打击无疑是深重的。

旅程中,班吉和大卫说起,自己曾和奶奶相约用餐却迟到,当时奶奶打扮得体面、坐在人来人往的餐厅里,见到他时狠狠地赏了他一耳光。正是那耳光,让班吉感受到奶奶对他的关爱与重视。两兄弟搭机返国后,班吉表示他想在机场待一阵子,在这里可以遇到各式各样奇特的人,大卫不解之余,下意识地给了他一耳光。班吉又惊讶又困惑,却也了然于心,两人大笑相拥后分别。

即使曾经风光热闹,每个人的生命都终将是场独旅。

不过,若知道自己被惦记,沉重的行李似乎就轻盈了一些。

片末,班吉仍然坐在熙熙攘攘的机场,四处张望,眼神少了忧伤,嘴角多了一抹淡淡的自在──旅程固非灵药。

然一路上遭遇的善意,已然给予了一百个活着的理由。

过去与当代在《真正的痛苦》中持续对话,而宏观的历史与家族史、个人生活轨迹也不断交互辉映着。

纳粹残酷暴行的阴影,静静地流淌在民族、国家的血液中,保存良好的集中营被来自世界各地的人踏访,展示着庞大且深刻的痛楚。然而,痛楚有千万种模样。

班吉漫无目的的灰暗生活,加上奶奶逝世的打击,内心的虚无与哀恸使其决定自我了断;大卫努力维持着生活的规律与平静,在收到堂兄自杀未遂的消息后,亦失去了联系关系的勇气。当代人们虚无的内心状态,以及脆弱被暴露时的不舒适感,不断地在片中重现。

失去亲人本是一种极大的心灵创伤,在日常的虚无感中受到这样的重击,加上高敏感的心思,更容易将人推向绝望的深渊。而为了让自己远离痛苦的情绪,本能多会开启防卫机制,避免继续深陷其中,“投射”就是其中一种策略。

班吉看似与大卫一同踏上奶奶的故土寻根,实则更像一段私密的哀悼之旅。

纳粹对犹太人的暴行,是集中营墙上蓝色的毒气污渍、是堆积成山的破旧残鞋,亦是四散各地的幸存者代代传承的家族创伤;班吉在自杀未遂后答应堂弟的邀约,踏上这趟旅程,将开放性的伤口置放于历史被商业化的当代语境中,不断投射着失去奶奶的伤恸,看似遥远的历史忽然近在眼前、甚至身在其中,因此,当他看着其他团员带着距离感地参观时,班吉感受到的,是被亵渎的愤怒痛心。

正如伤口清创之必要,心灵的创伤也需要经历这样的过程,才得以逐渐痊愈。

班吉和大卫在奶奶的故居前驻足,因那幢房子的平凡而一时语塞;两人慎重地在房门口摆了石子作悼念,却被邻居制止。

那石子最后被大卫带回美国,轻放于自家门口;

而班吉则留在机场,微笑着观察形形色色的旅客——关于家族历史、关于各自难解的生命命题,两人以各自的方式哀悼并纪念,而那些难以避免的痛感,就如同离开集中营后,其中一位团员所言:我感到震撼,但我想,这总比什么都感受不到来得好。

《真正的痛苦》观影过程中,啮咬的、撕裂的痛苦遍布,可同时也因为拥有这些晦暗,使更多的温柔、善美得以闪烁微光。

本片最后一幕为班吉在机场中张望的脸部特写,一旁打上原文片名《A Real Pain》,直译为“真正的痛苦”,那是当头棒喝、也是温柔的提醒——在更庞大、更广泛、更被普世承认的痛苦中,还有层层叠叠,相较之下或许渺小而不起眼的痛苦,然而,你所承受的痛苦,就是真正的痛苦。

踏上你的跳痛之旅吧。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