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誉正处壮年,金庸为何不续写他的故事,你看他59岁时遭遇了什么
《射雕英雄传》和《神雕侠侣》的故事关联紧密,这两部作品中,郭靖是从一个毛头小子一路成长为五绝之一的“北侠”,到了《神雕侠侣》末尾,他已是五六十岁,而另一位主角杨过也从一个“小混混”成为了神雕大侠,退隐之时也已经接近四十岁,相对于大叔而言,更多人还是乐意看少年英雄的故事,所以郭靖和杨过的故事在此时结束是恰到好处。
(杨过剧照)
而《天龙八部》中的段誉则不同,《天龙八部》的故事虽然时代跨度很大,但正篇故事发生的时代,时间跨度却不大,段誉登场时是个毛头小子,退场时仍是个毛头小子,金庸为何不续写他的故事?这或许与他的悲剧结局有关。
一、闯荡江湖的天才少年
段誉算是天才吗?尽管他不是金庸笔下年龄最小的绝顶高手,毕竟书中还有六岁便开始修炼天长地久不老长春功的天山童姥,但也算得上是年少成名。
段誉“出道”的时候是多少岁?这一点从他与木婉清的对话就能看出来。
原文道:“木婉清道:……我师父说天下男子个个负心,假使见了我容貌,定会千方百计地引诱我失足,因此从我十四岁上,便给我用面幕遮脸。
我活了十八年,一直跟师父住在深山里,本来……
’段誉插口道:‘
嗯,你十八岁,小我一岁。
’”
所以段誉登场直至退场都只有十九岁而已,到了退场之时,书中强调段誉的内力已经是达到了“震古烁今”的程度,这也合理,毕竟他凭借那北冥神功吸走了二十多位高手的内力,光是一个“大轮明王”鸠摩智的内力就足以助他脱胎换骨,段誉的实力着实是深不可测。
(木婉清剧照)
然而直至书末,其实段誉的潜能也未被开发到极致,比如北冥神功他就只学了一小部分,六脉神剑也驾驭不熟练,未来的他仍有无限的可能性,金庸若写一部《天龙续集》,段誉一定仍会是书中最核心的人物,用如今的话来形容他便是处于“当打之年”,那金庸为何不续写他的故事?
二、难以言说的悲剧结局
难不成是因为段誉的结局过于凄惨?不适合被写出来?金庸不是没有过类似的操作。
比如文章开篇提到的《神雕侠侣》的结局就显得十分刻意,中原群雄虽然是在襄阳大战中击退了蒙古大军,但很明显,蒙古灭宋之心并未因此而消退,他们迟早会卷土重来。
事实上郭靖也深知自己的命运会是以身殉城,这一点在当年杨过问他“是否能守住襄阳城”时,他已做出了回答,而他的态度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郭靖剧照)
果不其然,到了《倚天屠龙记》中,金庸是借武林后辈之口回忆了郭靖一家当年战死襄阳的结局,除了身处西川的小女儿郭襄,其他的人基本都战死了,何等悲壮。
所以金庸才故意让《神雕侠侣》的故事在一个相对圆满的时间点结束,没将最残忍的一段故事给一五一十地写出来,难不成段誉的结局也是如此?
其实金庸在新修版中是写过段誉的结局的,原文道:“大理(史称‘后理’)宪宗宣仁帝段誉,登基时年号‘日新’,后改文治、永嘉、保天、广运,共有五个年号,其后避位为僧,一共做了四十年皇帝,传位于其子段正兴。”
段誉十九岁登基,为何要在当了四十年皇帝之后便出家?他五十九岁时遭遇了什么?弄明白这件事,或许就能知道为何金庸没续写段誉的故事了。
三、五十九岁的段誉遭遇大劫
段誉是个怎样的人?他从来都是无心习武的,其实用“武林人士”来形容他并不准确,他只是被动地卷入了各种武林纷争之中,后来当了皇帝的他自然是无心江湖之事了。
(段誉、木婉清、钟灵剧照)
从这个角度来看,段誉当了皇帝之后的故事不会太有趣,毕竟读者读金庸,读的就是武侠故事,而不是宫廷中的那些事,不过除此之外,还有另一件事或许才是金庸没续写段誉的故事的原因。
段誉心中只有他那些“好妹妹”,说白了,他就是个恋爱脑,也正因为如此,他根本没有理由出家,他在五十九岁时选择出家,多半是遭遇了什么变故,而你若了解段誉这位皇帝的历史原型,就会知道他后来为何出家。
《无为寺传灯录》中就提到过段誉后来的遭遇:“徽宗册封和誉云南节度使、大理王。己亥春,彗星再现,诸部蛮再叛,攻鄯阐,杀高明清于东堤……
誉年事已高,渐渐与宋疏。誉因国中王室纷争,力不从而禅位正兴,计在位三十九年。削发出家于无为寺,住持寺务。
”
(金庸)
这里提到段誉在位三十九年,与金庸笔下提到的“四十年”出入不大,所以段誉这个角色的确就是以“段和誉”为原型创出来的,而段和誉出家的原因很简单,被自己的儿子们逼的,他不得不退位。
也就是说纵然段誉有一身神功,却也对自己的儿子们争夺皇位之举无可奈何,他受够了这样的人生,于是选择出家。
所以金庸没有续写段誉的故事的原因很直观了,他中年这段时期的故事过于平淡,而五十九岁时又被自己的儿子逼得退位,这样的故事写出来也偏离了“武侠”的范畴,所以金庸只好对其避而不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