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相声段子可称为郭德纲的代表作,从郭德纲的《卖挂票》谈起
听过郭德纲的很多相声段子,但尤其喜欢他的传统段子。
郭德纲的创新能力极强,但这种极强的创新能力是源自于其极好的继承了传统段子,这一点应该是毋庸置疑。
郭德纲的新段子有不少精品,但其中也不乏一些因缺少打磨而略显粗糙的作品,而郭德纲所说的有些传统段子,既经过无数前辈的精心锤炼,又加入自己的创新,所以更加精致、别致。郭德纲前期所说的《揭瓦》、《卖布头》、《卖五器》、《白事会》、《文章会》等传统段子,传统和创新浑然一体,已经实现了对前辈的超越,都可以称得上整个相声界的巅峰之作和永恒经典。
我是一名戏迷,也是相声迷,今天重点聊一聊郭德纲的戏曲题材的相声作品《卖挂票》。
《卖挂票》是相声大师马三立的代表作,马三立先生的演绎基本上是无法超越的,虽然之后有不少相声演员也表演过这个作品,但马三立之后排名在首的当属郭德纲的《卖挂票》。
马志明先生的版本当然也相当好,但模仿的痕迹太重,除了将票价由一万二改为一块二,尚小云改为刘长瑜、金少山改为裘盛戎外,其他内容基本未作改变。
尹笑声、郭麒麟、岳云鹏的表演则显得气势不够,也可以说他们没把《卖挂票》的主旨表现出来。
《卖挂票》其实所表演的就是吹牛,如同《开粥厂》一样,所以演员要吹得不露痕迹、吹得有水平,要吹得层次分明、吹得不能像撒谎,更不能吹得令观众生厌,所以演员的外在形象、言谈举止从始至终都要保持艺术家的风范,节目虽然在表现一个冒牌的京剧大师,但演员却必须对京剧有所了解和掌握,这种分寸的把握并不容易。
也就是说,当牛皮被吹破、节目演出完毕时,得让观众为吹牛者感到难过和遗憾才算成功。
郭德纲的《卖挂票》就很好做到了这一点。
而马三立、马志明、郭德纲为何能将《卖挂票》演绎成自己的代表做,其中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他们既懂戏,又能唱戏,很了解一个京剧艺术家应该是什么样子,而其他演员稍差些,应该与此有关。
郭德纲的《卖挂票》,主体结构和表演风格都延续了马氏风格,但也做了不少改变。
比如:没有提到“守旧”、“箱官儿”等戏曲专业词语,大总统徐世昌和“红楼二尤”两个包袱也没有用,更没有使用马洗澡,而是改成了郭年糕。这些改变很得体,也很成功。
郭德纲的《卖挂票》现场反应极佳,不过也有一些美中不足之处。
比如,郭德纲将《坐楼杀惜》读作“坐楼杀鸡”,将《大保国》读作“打饱嗝”,将《二进宫》读作“二进锅”,这几个煞费苦心的谐音梗观众的反映却相当冷淡,这也说明现场很多观众对京剧的了解是比较少的。
对比不同时期的《卖挂票》,也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京剧的发展状况。多了解一些戏曲,诸如《卖挂票》、《汾河湾》、《黄鹤楼》之类的段子听来会更有趣味,也希望通过这些段子,更多人开始喜欢京剧、喜欢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