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炮儿视角:为啥老一辈总diss现在的影视音乐?
时代滤镜下的记忆高光
当我们与老一辈人谈及影视剧和音乐时,总能听到这样的感慨:“现在的影视剧和音乐,怎么都没有我们那时候的味道了。” 在他们的记忆深处,那些过往的影视剧和音乐宛如璀璨星辰,散发着独特的光芒。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港剧风靡一时。《上海滩》里,许文强身着长风衣、围着白围巾,在枪林弹雨中与冯程程演绎着凄美爱情,周润发将许文强的深情与无奈刻画得入木三分,赵雅芝饰演的冯程程纯真善良,两人的对手戏让观众如痴如醉 。剧中那首同名主题曲《上海滩》,“浪奔,浪流,万里涛涛江水永不休”,叶丽仪激昂又略带沧桑的嗓音,瞬间将人拉回到那个风云变幻的上海滩,让观众沉浸在那个充满传奇与爱恨情仇的时代。
还有《射雕英雄传》,郭靖的憨厚老实、黄蓉的古灵精怪,苗侨伟的杨康、曾江的黄药师等一众配角也都个性鲜明,仿佛从书中走出。每当《铁血丹心》的旋律响起,“依稀往梦似曾见,心内波澜现”,罗文和甄妮的深情对唱,唱出了江湖的豪迈与柔情,让观众仿佛置身于那个英雄辈出、侠骨柔情的武侠世界。
这些经典作品,承载着老一辈人的青春岁月,那时候,邻里街坊围坐在一台小小的电视机前,一起追剧,一起讨论剧情,这种共同的回忆成为了他们心中温暖的印记。在那个娱乐方式相对匮乏的年代,这些影视剧和音乐犹如一道光,照亮了他们的生活,也因此被赋予了特殊的情感价值,让他们觉得往昔的作品无可超越。
内容深度的今昔反差
(一)过去:扎根生活的艺术创作
过去的影视剧和音乐创作,犹如一棵深深扎根于生活土壤的大树,枝繁叶茂。创作者们秉持着对艺术的敬畏之心,深入生活的各个角落,去体验、去感受大众的喜怒哀乐,将生活的点滴化作创作的源泉 。
就拿电视剧《渴望》来说,这部剧堪称是反映普通百姓生活的经典之作。它以细腻入微的视角,展现了大杂院里几户人家的生活百态。剧中的刘慧芳,善良、坚韧,面对生活的重重磨难,始终坚守着内心的善良与宽容。她收养弃婴,悉心照料患病的婆婆,在复杂的感情纠葛中痛苦挣扎,却从未有过丝毫抱怨,她的每一个选择都充满了人性的光辉。王沪生出身知识分子家庭,性格清高又有些懦弱,在时代的浪潮中,他的思想和行为不断受到冲击,让观众看到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迷茫与挣扎。宋大成则是憨厚老实的工人代表,他对刘慧芳一往情深,默默守护在她身边,展现出最纯粹的爱情与友情。这些角色仿佛就是我们身边的邻居、朋友,他们的故事就是我们生活的真实写照,让观众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而《渴望》的同名主题曲,由毛阿敏深情演唱,“悠悠岁月,欲说当年好困惑,亦真亦幻难取舍……”,歌曲旋律平实,没有花哨的装饰,节奏平稳,和着歌词,将人生感悟徐徐道出。它不仅唱出了剧中人物的心声,也唱出了每一个经历过生活酸甜苦辣的普通人的心声,成为了那个时代的情感寄托。
(二)现在:悬浮空洞的内容困境
反观现在的部分影视剧和音乐,却陷入了悬浮空洞的困境。一些影视剧为了追求热度和话题,剧情脱离现实,人设单薄,让观众看得一头雾水,难以产生情感连接。
就拿一些职场剧来说,简直是漏洞百出,被观众和央视批评。在这些剧中,女主角常常是毫无专业技能和工作经验的新人小白,却能理直气壮地怼老板、怼客户,还看不起前辈同事,满嘴说着 “职业操守,道德底线”,仿佛老板请她来不是工作,而是来给大家上思想道德课的。而且,她们不用加班,随时随地能从工位跑出去,升职还贼快,年纪轻轻就成了总监、总裁,拥有独立办公室。遇到公司里那些经验丰富的高端人才都解决不了的问题,她们总能灵光一闪就轻松搞定,主角光环过于强大,完全脱离了真实的职场生活。像《以爱为营》里的财经记者,高喊着支持独立自主,却连质问出轨男友的勇气都没有,采访时还因男主太帅忘记问题,甚至利用工作机会故意制造肢体接触,深夜还去受访者住所修改稿件,种种行为简直是对新闻行业的诋毁 ,让观众觉得编剧完全是在凭空想象,脱离实际。
在音乐方面,现在有不少歌曲只注重旋律的动听和节奏的动感,却忽视了歌词的内涵。歌词内容空洞,缺乏深度,只是一些简单的词语堆砌,没有传达出任何有价值的情感或思想。这样的歌曲,虽然能在短时间内引起听众的注意,但却难以让人长久回味,更无法像过去的经典歌曲那样,成为一个时代的记忆符号。
创作态度的优劣对比
(一)过去:匠心雕琢的精品追求
过去的创作者们,犹如一群执着的工匠,怀着对艺术的敬畏之心,全身心地投入到作品的创作中。他们深知,每一部作品都是自己的心血结晶,都承载着观众的期待,因此,他们不惜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精心打磨每一个细节,力求将作品做到尽善尽美 。
在音乐创作方面,音乐人会深入生活,寻找灵感,精心雕琢每一段旋律、每一句歌词。他们与影视团队紧密合作,根据剧情的发展和人物的情感变化,创作出与之相契合的音乐。就像 86 版《西游记》的配乐,作曲家许镜清为了创作《云宫迅音》,花了四年时间,在音乐里用了电音、古筝、琵琶等,还加入了女声哼唱。为了表现孙悟空飞起来的感觉,他用合成器和电子鼓,开头部分的灵感则来自民工敲饭盒的声音。《女儿情》的旋律优美动人,歌词细腻深情,将女儿国国王对唐僧的爱慕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成为了影视音乐中的经典之作。
在影视制作方面,从剧本的创作到演员的挑选,从场景的搭建到后期的制作,每一个环节都精益求精。编剧们会深入生活,收集素材,精心构思剧本,力求将故事讲得生动有趣、富有内涵。导演们会对每一个镜头、每一个画面进行精心设计,力求达到最佳的视觉效果。演员们则会深入研究角色,揣摩人物的心理和情感,通过细腻的表演将角色塑造得栩栩如生。例如,《霸王别姬》的导演陈凯歌对影片的每一个细节都要求极高,从演员的妆容到服装的款式,从场景的布置到道具的选择,都经过了精心的设计。张国荣为了饰演程蝶衣,不仅刻苦练习京剧的基本功,还深入研究了程蝶衣的内心世界,将程蝶衣的深情、执着、无奈等情感演绎得入木三分,为观众呈现了一场精彩绝伦的表演。
(二)现在:快餐式的利益至上
如今,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影视行业仿佛被一只无形的手推动着,陷入了一种快餐式的生产模式。为了追求快速产出和商业回报,一些制作方不惜缩短制作周期,降低制作标准,导致作品粗制滥造,质量堪忧 。
在影视剧制作中,一些剧组为了赶进度,往往在剧本还没有打磨成熟的情况下就匆忙开机。拍摄过程中,也缺乏对细节的把控,场景布置简陋,道具粗糙,穿帮镜头频出。后期制作更是敷衍了事,剪辑混乱,特效五毛,完全无法给观众带来良好的观看体验。例如,一些仙侠剧的特效简直不忍直视,人物飞行时就像是吊在威亚上的木偶,毫无飘逸之感;战斗场景中的特效更是如同儿戏,各种五颜六色的光线胡乱闪烁,让人看得眼花缭乱。
在音乐创作领域,同样存在着这种快餐式的创作现象。一些音乐人忙于赶场,为了完成任务而创作,缺乏对音乐的热爱和对艺术的追求。他们不再深入生活,寻找灵感,而是坐在工作室里,凭借着自己的想象和经验进行创作。这样创作出来的音乐,往往缺乏灵魂,难以打动人心。而且,为了迎合市场,一些音乐人还会刻意追求流行元素,忽视了音乐本身的内涵和品质。一些歌曲为了捧新人随意插入,跟剧情毫无关系,旋律和歌词也很一般,让人听了就忘。
审美习惯的代际鸿沟
(一)过去:传统审美的深刻烙印
老一辈人成长的时代,传统文化如同一股源源不断的清泉,滋养着他们的心灵。在那个时代,音乐和影视剧的创作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无论是旋律、歌词还是叙事方式,都深深烙印着传统审美的印记 。
在音乐方面,传统音乐元素如五声音阶、民族乐器等被广泛运用,使得歌曲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独特的韵味。像《茉莉花》,这首具有江苏民歌特色的歌曲,采用五声音阶,旋律优美流畅,婉转细腻,以含蓄的歌词描绘了一幅美丽的茉莉花景象,以及一个青年男女的爱情故事 ,充满了江南水乡的温婉柔情。还有《梁祝》,这首小提琴协奏曲将西方交响乐与中国民间音乐元素巧妙融合,以越剧唱腔为灵感,旋律优美动人,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将梁山伯与祝英台之间的爱情悲剧演绎得淋漓尽致,成为了中国音乐史上的经典之作 。
在影视剧方面,传统的叙事方式占据主导地位。故事通常有着清晰的脉络和完整的结构,注重人物的刻画和情感的表达。比如《四世同堂》,这部剧以老北京的一个四合院为背景,通过祁家祖孙四代在抗日战争时期的生活经历,展现了普通百姓在战争中的苦难与抗争,以及他们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剧中人物形象鲜明,祁老太爷的善良、祁瑞宣的无奈、祁瑞丰的堕落等,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种传统的叙事方式,符合老一辈人的审美习惯,让他们能够轻松地理解剧情,感受其中的情感。
(二)现在:多元潮流的冲击不适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影视剧和音乐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各种新的风格和元素不断涌现,让人目不暇接。这种多元化的潮流,对于年轻一代来说,是一种新鲜和刺激的体验,但对于老一辈人来说,却可能是一种冲击和不适 。
在音乐领域,现代音乐风格多样,除了传统的流行、摇滚、民谣等,还出现了电子音乐、嘻哈音乐、R&B 等多种新兴风格。这些音乐风格往往节奏快、旋律复杂,歌词也更加直白和个性化。例如,嘻哈音乐以其强烈的节奏和富有冲击力的歌词受到年轻人的喜爱,但对于老一辈人来说,他们可能难以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和表达方式,觉得这些歌曲过于嘈杂和低俗 。再比如,一些电子音乐通过电子合成器和音效营造出奇幻的音乐效果,这种创新的音乐形式对于习惯了传统音乐的老一辈人来说,可能会觉得过于抽象和难以捉摸 。
在影视剧方面,现代影视剧的题材更加广泛,除了传统的历史剧、武侠剧、家庭剧等,还出现了科幻剧、偶像剧、悬疑剧等多种类型。同时,拍摄手法和特效技术也不断创新,使得影视剧的画面更加绚丽多彩,但也更加复杂和难以理解。例如,一些科幻剧和悬疑剧,剧情复杂,充满了各种反转和悬念,需要观众集中注意力去理解和分析,这对于老一辈人来说,可能会增加观看的难度。而且,一些偶像剧中的人物形象和行为方式,与老一辈人的价值观和生活经验相差甚远,让他们难以产生共鸣 。
总结:尊重差异,理性看待
老一辈人觉得现在的影视剧、音乐不如以前,这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时代滤镜赋予了过去作品特殊的情感价值,内容深度、创作态度的变化以及审美习惯的代际差异,都让他们对当下的作品难以产生认同。然而,每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艺术表达,我们不能简单地评判过去与现在的优劣。
我们应当尊重代际之间的审美差异,同时也希望影视和音乐行业能够汲取过去的精华,摒弃浮躁的创作态度,深入生活,用心打磨作品,创作出更多兼具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的优质作品,满足不同年龄段观众和听众的需求,让艺术之花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