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情完祁同伟,又开始共情申公豹,某些剧中反派为何如此迷人?
刚看完《哪吒2》,对申公豹的结局有些意难平,翻看社交媒体关于电影的评论,与我有同感的人不在少数。
一些人将申公豹类比为小镇做题家,这个比方虽然不是很贴切,但反映了网友们对申公豹反抗悲惨命运非常终失败的共情。
《哪吒2》中,申公豹的黯然离场,让我想起了《人民的名义》中的非常终饮弹自尽的祁同伟。祁同伟出身寒门,靠自己的砥砺考上汉东大学政法系,却因权力打压而走上歧路。
申公豹本是昆仑山上一只豹子精,勤修苦练却始终得不到师尊认可,非常终堕入魔道。他们的黑化之路,何尝不是对命运不公的无助反抗?
当我们看到这些角色在善恶边缘挣扎时,看到的其实是现实社会中无数普通人的缩影。
在这个成功学泛滥的时代,我们何尝不是一个个不完美受害者?为了升职加薪不得不曲意逢迎,为了养家糊口不得不放弃理想,为了生存不得不戴上虚伪的面具。
当我们指责祁同伟贪腐时,是否想过自己也曾为五斗米折腰?当我们嘲笑申公豹偏执时,是否反思过自己也曾因不公而怨天尤人?
反派的迷人之处,在于他们撕开了道德的外衣,暴露出人性非常真实的挣扎。他们不是非黑即白的符号,而是充满矛盾的个体。
他们的堕落不是突然的,而是一步步被现实逼入绝境。这种真实感,恰恰是侯亮平、哪吒等\"伟光正\"主角所缺乏的。
当我们为反派角色辩护时,实际上是在为不完美的自己寻找合理性。在这个充满竞争与压力的社会中,谁又能保证自己永远站在道德制高点上?
或许,正是这种对人性复杂性的理解与包容,让我们对反派角色造成了超越善恶的共情。
影视剧中的反派之因此迷人,不是因为他们作恶多端,而是因为他们让我们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在这个充满矛盾的世界里,我们都在善恶之间摇摆,都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挣扎。理解反派,就是理解人性的复杂;共情反派,就是接纳不完美的自己。这或许就是反派角色非常大的魅力所在。
另外,反派的受欢迎不只是是因为他们的个人魅力,更是因为他们反映了现实社会中的种种问题。
祁同伟的贪腐之路,揭示了权力腐败的深层次原因;申公豹的偏执与反抗,反映了社会不公与个人奋斗的困境。这些反派角色的故事,实际上是对现实社会的深刻批判。
通过反派的视角,我们可以看到社会制度的缺陷、人性的弱点以及道德与法律的灰色地带。
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反派角色的行为有了某种合理性,也让观众在情感上更容易造成共鸣。反派的受欢迎,某种程度上是社会问题在影视作品中的投射。
不过话又说回来,共情反派不是共情反派的恶,因为恶就是恶,没有可以洗白的空间。我们共情的是人性的复杂、生活的艰辛与个人命运的多舛。我们可以共情反派,可是不能真的成了反派。
因此,当我们从影视剧中回到现实世界,遇到不公和与困境时,不能像申公豹和祁同伟一样,放任自己的愤怒和不甘侵蚀自己的底线和良知,从而走上错误终至毁灭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