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后章遏云、孟小冬等一众名角离开大陆,后来他们没赶上文革
章遏云一鸣惊人
章遏云幼年丧父,由养母邓氏一手抚养长大。邓氏虽非亲生母亲,却对章遏云视如己出。邓氏一家颇有戏曲背景,她的妹夫正是名震一时的武生演员张德俊。在这样的家庭氛围里,年幼的章遏云自小耳濡目染,对京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邓氏丝毫不吝啬对养女的投入,将她送去跟随老艺人江顺仙启蒙学戏。在江顺仙的指导下,章遏云开始学习京剧的基功,包括形体、台步、发声等基本技巧。虽然年纪尚小,但章遏云学习异常刻苦,每日清晨起身后便在院子里练嗓。
十一岁时,章遏云加入了北京的新明剧团,这为她提供了一个崭露头角的舞台。她首次登台便展现出不俗的表现力,那清亮的嗓音与灵活的身段,立即引起了观众的注意,也让戏班中的老艺人刮目相看。
一年后,十二岁的章遏云师从当时著名的票友王庾生,开始学习老生戏。作为年轻女性,她选择老生行当本是颇具挑战的决定,但她独特的理解力与清越的嗓音,使得她在老生角色中展现出别样的风采。同年,她在上海首次登台,演出了著名折子戏《武家坡》。她饰演的薛平贵,唱腔苍劲,与年纪形成鲜明对比,令观众叹为观止。不久后,她又转而学习青衣和花旦行当,在天津演出《汾河湾》。
此后,她随着家人迁居北京,住在西城旧帘子胡同。彼时的章遏云已小有所成,但她并不满足于现状,对技艺的追求更加精益求精。在当地议员佘子立的提议下,她正式加冠艺名“遏云女士”,寓意“高昂与攀登”,希望她的演艺生涯能如日中天。章遏云从此以这一雅号闯荡梨园,并加入北京“城南游艺园”,一边寻师问艺,一边通过演出积累实际经验。在这一时期,北京的名伶如梅兰芳、尚小云、李宝琴、荣蝶仙等人,几乎都留下了与她切磋或指导的痕迹。有时她一天会见数位老师,每位老师都各自在唱腔、台步、神韵上为她细心指点。
章遏云还在这一阶段先后师从多位名师,包括老生表演极为考究的李寿山、擅长唱腔创新的张彩林以及律佩芳、陶玉芝等。尤其是在跟随律佩芳学习花旦时,她进一步提升了自己的细腻表达能力。每一晚,章遏云都会在烛光下整理笔记,将老师们教导的细节一一记下,并不断揣摩。正是这份用功与勤勉,使得她在京剧各行当中修习越来越出色,也让她成为了一个全能型的演员。
孟小冬风姿不减
1919年初春,江南的戏曲舞台正是最热闹的季节。彼时,年仅16岁的孟筱冬(即后来的孟小冬)在父亲孟鸿群和师傅仇月祥的带领下,离开了她熟悉的家门,踏上了前往无锡演出的旅程。尽管出道不久,但她的嗓音已有了初露锋芒的韵味——柔中带刚,铿锵有力。她的挂牌艺名是“孟筱冬”,还未能成为后来京剧界响亮的名字。
她在无锡的首场正式演出定在3月9日,剧目是《捉放曹》(亦有一说是《逍遥津》)。那天,戏园里挤满了人,期待一睹这个“嗓音出奇”的新角儿。孟筱冬站在后台,心里默念着师傅教给她的每一句台词,回想着每一个台步,该怎么摆手、怎么抬眼,连细微的呼吸节奏她都不敢懈怠。熟练的表演让她赢得了观众的掌声,至5月15日,这段演出期为她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共上演68场。
首次演出的成功后,7月6日,她再次受邀前往无锡献艺。此次演出较之前增加了剧目,孟筱冬在这里展现了全本《四郎探母》《桑园寄子》《翠屏山》等传统经典戏。从人物的情感表达到身段的精致表演,她竭尽全力。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她在无锡的舞台上演出了多达30多出谭派和孙派的剧目,大部分都是极具挑战性的高难度大戏,这也让她在无锡戏迷中积累下越来越高的人气。此次演出期从7月一直持续到11月,短短110天内,她几乎场场不间断,勤勉到令人惊叹。
这段无锡的演出结束后,她又在袁世凯的女婿薛观澜宅邸中表演堂会。在《黄鹤楼》中,孟筱冬饰演了刘备,虽是女性,却须演出帝王的气魄。她沉着冷静,以老道的唱腔呈现出刘备话语中的沉稳自如。
接连的小有成功为孟筱冬打开了更大的舞台。1919年12月1日,她被上海大世界游乐场的乾坤大京班招募,成为正式演员。同台参演的有当时赫赫有名的李春来、小生演员粉菊花等人,这一班底注定要成为上海滩戏曲舞台的焦点。
到了1920年,孟筱冬在乾坤大京班继续演出,直到11月合同到期。这一阶段,她已经成为班中不可或缺的一名中流砥柱,而她的个人技艺也在繁复的演出积累和磨练中进一步提升。同年12月,她加盟了黄金荣开设的“共舞台”,这是上海滩上最富盛名的剧场之一。就在加入新班之际,她将艺名从“孟筱冬”改为“孟小冬”。在共舞台,她接替著名女伶露兰春,成为挑大梁的主演,开始出演上海街头巷尾争相讨论的连台本戏。
香港风波与离沪同行
1948年,战火愈演愈烈,北平的局势已经变得扑朔迷离。不少京剧名角为了求得一份安宁,纷纷离开这座曾让他们大放异彩的城市。章遏云在这一年下半年离开大陆,前往香港。初到香港时,章遏云几乎完全停止了公开演出,选择暂时息影。
直到1954年,章遏云的名字才重新活跃在戏迷和媒体的视野中。这一年,在电影导演卜万苍的邀请下,她接演了京剧电影《王宝钏》,这是她首次尝试将京剧与电影结合。
同年,她再次登上舞台,与朱世友、哈元章、马荣祥等人合作,在香港和台湾台北球场上演了经典剧目《六月雪》。此次演出规模极大,由周长华操琴,各路老搭档珠联璧合,共同演绎这出广受欢迎的折子戏。演出的成功也让章遏云重新站在了梨园的中心,尽管她暂时不留舞台,回到香港还需解决家中的琐事。
1958年,程砚秋去世后,香港文化界酝酿了一场历史性的接触。大陆有关人士主动联络章遏云,希望她能返回北京发扬程派艺术。周恩来总理甚至特意指示款待章遏云,并以官方的名义开出了优渥的条件:如果她愿意北上,可以组建一个程派艺术团,由她主导这一传统技艺的传承。
面对大陆的盛情相邀,章遏云最终选择婉拒。。同年,她前往台湾定居,成为大鹏剧校的一名老师。从传道授业到舞台表演,她在台湾的戏曲领域继续发光发热,甚至还时常应邀赴香港、泰国等地演出,所到之处无不受到当地观众的热烈追捧。
与此同时,孟小冬的命运轨迹也在这风起云涌的年代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同样是1948年下半年,平津战役打响,局势愈加动荡。彼时的孟小冬正在天津,她在杜月笙的安排下被接到了上海,与这位声名显赫的青帮大佬及其家人短暂同住。
接下来的数月间,孟小冬不同于此前的梨园繁忙时光,她开始隐于杜月笙庇护之下的安静生活。1949年4月27日,随着南京政府的撤退,孟小冬与杜月笙一家迁居香港,住在坚尼地18号。
1950年秋,杜月笙与孟小冬在香港正式举行了婚礼。这份婚姻并未持续太久。1951年8月16日,杜月笙因病去世,留下约两万美金遗产。这笔遗产为孟小冬提供了后续安顿的经济基础,但杜家内部的矛盾却让她深陷困扰。同年11月,她与杜月笙的原配姚玉兰关系恶化,被迫搬离坚尼地18号,迁居铜锣湾使馆大厦公寓。
迁居后的孟小冬保持着低调的生活,仅偶尔有琴师为她操琴调嗓。她甚至利用闲暇时间协助梨园旧友孙养农撰写《谈余叔岩》一书,记录下自己恩师余叔岩的艺术风采。1955年,随着陪伴她多年的琴师王瑞芝返回内地,孟小冬换由任莘寿、郭晓农和赵仲安等人代替为她操琴。在香港的这些年间,有人劝她返回大陆继续梨园事业,她却始终未作同意,可见复杂的境遇让她避开了过多的公众注意。
曾经的舞台与未消的风暴
进入20世纪60年代,风云突变,大陆的文艺界迎来了一场世所未有的巨变,这场政治浩劫让梨园界经历了史无前例的冲击,许多梨园老艺人从备受敬仰的“艺术传人”变成人人避之不及的批判对象。京剧界再也没有了往昔的荣耀,取而代之的是对旧戏的全面清算和对传统艺人的严厉打压。那些曾站在舞台上光芒四射的名伶,此时早已卸下凤冠霞帔,陷入了动荡与不安。
在这样的风暴之下,章遏云和孟小冬因为早已远离大陆,避免了正面遭受这种冲击。她们对曾经的梨园同仁的命运并非毫不关心。
当时许多曾经站在舞台中央、被万人景仰的京剧名角,在这个特殊时期承受了难以想象的精神与肉体双重压力。一些老艺术家因为立场问题、过去的社会地位、甚至与某些历史事件的关联被扣上了沉重的帽子,成为时代的牺牲品。这些原本以艺术为生的人,被迫卷入风暴中心,而他们的人生也因此被改写。
例如周信芳、李少春、荀慧生、尚小云、言慧珠、杨宝忠、盖叫天、厉惠斌等京剧大师都是在这一时期离世的,这些消息章遏云和孟小冬得知后也是非常惋惜。
参考资料:[1]韩同熙.京剧在香港[J].中国京剧,1993(2):5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