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表演与互动的关系
善于表演的演员需要有观众的互动,在互动中实现自己的价值。倘若没有互动,演员表演起来就有些生硬,甚至不知道自己表演的好还是坏。可以说表演和互动是一内一外的关系,也是表里的关系。
在古代,表演的演员都要现场参与演出,不存在现在的摄像机拍摄的问题,也不存在太多虚假宣传的问题。甚至演员根本不用过多地宣传,在演出前没有宣传,就直接闪亮登场了。有的演员只是在田间地头表演,并不为了赚钱,只是博人一乐。甚至他们根本不是专业人员,只是在劳动之余互相嘲笑,模仿别人可笑的动作,获得别人的回应。只要有观众的回应,有和演员的互动关系产生,演员就会受到极大的鼓舞,认真而卖力地表演起来。表演本身就是一门艺术,并非完全是技术。远古时期,人文表演只是为了赢得别人的认同,或者只是获得别人的回应,就算是一种自娱自乐,或者说和大家一起欢乐。演员表演了,自己就高兴了,尤其是获得别人回应之后,觉得实现了自身的价值,就觉得很高兴。这种表演并不正规,而且很多人不认为是表演。正规的表演都是经过商业化运作的,或者说被人们认可的。表演的演员会时刻注意观众的动向,会在表演过程中看到观众的表现,而且会和观众实现一定的互动。
莎士比亚戏剧中,忧郁的复仇王子哈姆特喊道:“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他没有直接回答,而是把问题抛给了观众,席间的观众会一起呼喊,回答他的问句,算是一种互动关系的体现。英国现代派戏剧有了很大的改进,把舞台打开,可以让演员在表演过程中到观众席间走动,和观众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甚至根据剧情的需要领着观众一起游行,口里喊着口号,算是带领观众演出。观众沉浸到剧情之中,过了一把演戏的瘾。有的舞台没有好的音响效果,只是凭演员高声朗诵台词或者使劲唱,就形成了一定的声音效果,而这种发声技巧算是美声产生的源头。意大利歌剧演员用美声唱法,打开很多共鸣腔,声震屋瓦,不用扩音器,就可以让最后一排的观众听到。有用民族唱法唱歌的演员也不用扩音器在舞台上表演,就可以让最后一排的观众听到。后来有了扩音器,即便演员小声说话,小声演唱,也能让最后一排的观众听到,却不用太多的发声技巧。不管是用美声唱法的歌曲演员还是用通俗唱法的一般演员,都要求获得观众的回应,在演唱的过程中,和观众形成一定形式的互动,哪怕只是观众用崇拜的眼神看着他们,他们也会获得莫大的鼓舞,以为自己的歌唱艺术获得了观众的认可。
传统戏剧表演会注意现场感,演员表演的时候会和现场的观众形成微妙的互动关系。有的演员演了好几出同样的戏,观众也看了好几出同样的戏,演员熟悉观众,观众也熟悉演员。当演员表演得恰到好处的时候,观众会齐声喝彩,给演员莫大的鼓励,让演员有一分本事使出一份本事,有十分本事使出十分本事。反之,就是有些演员认为自己表演得好,看不起观众,就很容易被观众挑漏,被观众喝倒彩。倘若演员被观众喝倒彩,就感觉到十分惶恐,甚至有被观众赶下台的危险。演员在表演之前,心里装着隐含的观众。知道自己的一颦一笑会产生什么样的反应。这种知道只是一种片面的理解,要放到舞台上验证才知道怎么回事,甚至要面对不同地区的观众验证。因为不同地区的观众看同一出戏,会产生不同的反应。有的地区的观众喜欢京剧,有的地区的观众不喜欢京剧,即便是同一出戏剧,放在不同的地区,也会产生不同的演出效果。演员会提前预知这种演出效果,总是有些心理准备,一旦遭遇毫无防备的喝倒彩行为,演员就会惊慌失措,甚至演不下去了。演员需要观众给予正面的鼓励,而观众也需要演员卖力表演,能够获得认同。
演员表演话剧也是如此,虽然会沉浸在话剧中,演好某一个角色,但时时注意观众的反应。当观众喝彩的时候,演员就会感觉自己演的好,获得了观众的认同,进而使出浑身解数,表演更上一层楼。当观众喝倒彩的时候,演员就很是灰心丧气,甚至出离了角色本身,手足无措,表演不下去了。即便演员硬撑着表演下去,也算是演出的一大败笔。旧社会有地痞流氓故意砸场子的行为,就是对某些演员喝倒彩,因为戏班的老板没有交过保护费,或者得罪了当地的一些有头有脸的人物,就表演不下去了。戏班的老板要想好好生存,想要在某个地方表演,就要先学会拜码头,给当地官员或黑帮老大上份子钱,而且也一定要丰厚,甚至有的戏班的女演员要陪当地的官员或黑帮老大睡觉,才能在那个地方唱戏挣钱。旧社会说戏子和青楼女子是一样的,其实就出自这种不好的规则。一些地方的官员或黑帮老大看戏的过程中会沉浸到戏剧中去,认为表演的女演员非常漂亮,就要女演员献身,不然戏班就不能开办下去,甚至有被砸的危险。即便到了现在,某些大城市仍然有拜码头的潜规则,只是没有被爆出来而已。一些知名的女演员早已经献身过好多次了,只不过信息没有爆出来。
演员在表演的过程中要和观众形成互动,但有一些演员并没有和观众形成互动。电影或电视剧演员只是在现场拍摄,却并没有和观众形成互动,也一样演得不错。并非没有现实的观众就说明演员没有和观众形成互动关系,而是演员在演出的过程中心里装着隐形的观众,会揣测观众怎样看待自己的表演。就像作家创作的过程中,心里装着隐含的读者一样。会设想读者怎样看待自己的作品,当然也会明确定位,作品要写给谁看。演员表演等于把主观自我投射到角色中去,通过角色表演反观自身,投射到自身设想的潜在的观众身上,这种复杂的心理关系会在表演中产生,但究竟能不能得到准确的验证,还是另外一回事。演员的表演并非单纯的表演,而是和观众互动中的表演,而观众看戏也并非单纯的看戏,而是把自身主观精神投射到演员身上,投射到剧情中,跟着演员一起“经历”剧情,算是来了一次精神的洗礼。理想的状态下,演员和观众在互动中互相成就。倘若不理想,演员和观众就会出现互相贬损,甚至观众叫倒好,要拆台,侮辱演员。需要演员和观众搞好关系,尤其是在互动中,让观众体验沉浸式的演出效果,而不能演员只顾自己表演,却忽略了观众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