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会不能停,韭菜要觉醒
作为一部喜剧片,在第一回看的时候,观众们可能集中注意力在本片的搞笑细节上,但是在搞笑过后,就需要思考一下,喜剧的欢乐的背后,掩盖了什么?或者说在搞笑的外衣之下,究竟有着怎样的胴体。《年会不能停》表面上是打工人的自嘲,实际上却并不仅仅表达这种欢笑,笑声有多么的畅快,在冷静下来之后,无奈就有多么的绵长。我们无法靠着自嘲来解决一些问题,只能用它来麻醉自己,这就是《年会不能停》的另一个意义。
作为一部喜剧电影,无疑它是成功的,成功的意义在于,用一种和戏谑的方式让打工人和企业之间得到了某一种平衡。打工人通过欢乐得到了自己长期不满的情绪的释放,企业也通过最后基于幻想的结局来安抚了打工人。一场闹剧过后,该上班还得上班,该剥夺,还要剥夺。一切都没有变化,就如同本片的核心点,年会一样,一年一度的年会看上去是一种狂欢,实际上是一种释放,释放了下位者的情绪,与此同时,上位者对于底下的人也是一种安抚,因为没有任何的本质性的变化,年会过后,一切继续。
但是,我们依旧是期待每一次的狂欢过后,有所改变,然而现实并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没有人有能力促成这种改变,作为打工人,我们更多的是妥协,妥协自己的工资,妥协自己的待遇,妥协自己的加班,最后,妥协自己的生命。片中所表现出来的所有的狂欢,或者说最后的胜利真的是胜利吗?一切并没有本质变化,就如同《甄嬛传》等宫斗戏不过是一种沙盒游戏罢了,在沙盒里面,看似血雨腥风,然而并没有谁能真的跳出来看看外面的世界。
《年会不能停》最后依旧是寄托于董事长本人是公平的,就如同古代社会期所有的官员都是海瑞包拯一样。这在任何人看来都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但这种幻想已经是打工人最高的想象了。
作为安抚剂,本片所能做到的最大的共鸣莫过于让经历了上世纪九十年代下岗失业大潮的普通工人们得到了本世纪曾经被誉为天之骄子的年轻人的感同身受。在这种全社会的大潮之下,有谁能独善其身吗?没有?曾经的一切再一次换了一个模样被砸在了当代的年轻人身上。蝇营狗苟的人,依旧是蝇营狗苟,而那些脚踏实地的人,诚实劳动的人,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
如果只是当它为一部喜剧电影,尤其是通过反差造成的喜剧效果的电影,或许你已经小看了本片的创作者所赋予它的内核了。这是一部喜剧电影,但是却不是用同一个空间内的反差来营造笑料,如果我们注意其中的场景的变化的话,就一定能看到,这实际上是一种两个时间段的拼接体来造成的反差效应。
胡健林并不是从2023年走到了2023年,而是从1993年走到了2023年,这期间跨越的时空所造成的一系列笑料,并不是这个时代所独有的,而是两个时代的交叠。讽刺的是,这两个时代,普通人所面临的问题的本质确实共通的。
胡健林所面临的问题在于当时的企业掀起了私有化的浪潮,而这种浪潮之下,弄潮儿赚的盆满钵满,然而本该受到保障的普通人却成了牺牲品。那些勤勤恳恳的企业职工们被卷入了下岗的浪潮,美名其曰因为企业不景气而被迫下岗,然而当他们被赶出工厂之后,企业并没有发生本质变化,唯一的变化就是摇身一变成了私人企业。且随即开始了扭亏为盈的进程。这对任何一个下岗职工来说都是不可思议的,然而这种不可思议之下,在本片的当代故事中,却依旧是在上演。
蛀虫们没有任何的变化,唯一有所变化的就是普通人,普通人在三十年前经历了梦想的幻灭,他们的后代在三十年后继续经历着这种幻灭。所有的一切都没有本质变化,却在轮番上演。除了时间线在不断的重叠之外,那些被赶走的,那些被鄙夷的,继续着他们的小丑式的艳舞。曾经被推崇的一夜之间化为乌有。
总会有人在大潮中转的盆满钵满,但也有人在一夜之间彻底的成为了火焰下的劈柴,当我们发觉自己发声都显得无力的时候,年会这种唯一的发声渠道就成了彻头彻尾的笑话。我们被剥夺了太多之后,还要为那些剥夺我们的人歌功颂德,感谢给予我们工作,感谢给予我们福报,感谢我们有机会能996,007感谢一切的一切。
但唯独没有人感谢自己,我们曾经推崇开放包容,然而这种开放包容之下,我们究竟能成为叱诧风云的人物,还是被人踩在脚底的煤渣,这些估计很多人现在已经明白了。所谓的变革更多的是将成本转变给大众,既得利益者依旧是既得利益,在这种背景下,年会就显得更加滑稽。
️……
️你好,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