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女性王宝钏,竟然被喷“恋爱脑”
最近,乌鸦注意到在各大社交媒体上,批评“恋爱脑”成为了一种流行趋势。很多人分享自己身边的故事,有些人甚至站出来自曝经历,还有一些情况是完全杜撰的。看到这些种种故事和事件后,乌鸦忍不住觉得这些“恋爱脑”真是让人心烦,简直让血压飙升。
虚拟人物也未能幸免于这波批评浪潮,王宝钏几乎成了这一批评运动的头号目标,她成了“恋爱脑”的象征。2012年热播的电视剧《薛平贵与王宝钏》再次被提起,其中的王宝钏18年坚守寒窑,甚至在食物都匮乏的情况下,依然快乐地挖野菜,甘愿吃苦。看起来她似乎缺乏理智,确实可以说是“恋爱脑”的典型。
然而,当批评深入时,有些观点就显得不太有根据了。因为有些因“恋爱脑”愤怒的人,甚至查找到了《薛平贵与王宝钏》的京剧原著《红鬃烈马》。一些连戏剧都没有看过的人,便将王宝钏这个角色也一并批评为恋爱脑,这就有些过于片面了。
《红鬃烈马》简要来说,是讲述王宝钏与薛平贵的爱情故事。王宝钏是相府的千金,投绣球招亲中遇见落魄的薛平贵。宝钏的父亲王允看重财富,要求退婚,但王宝钏坚持自己的选择,三次与父亲击掌立誓,最后离家出走。后来,薛平贵出征西凉被俘,他误以为王宝钏已经改嫁,最终与西凉公主成婚。而王宝钏则坚守寒窑18年等待他归来。
若你看过这出戏,就会发现,王宝钏并不是单纯为爱情而痴迷的角色。她不仅是一个坚定不移的人,而且,她不畏贫穷、不追求富贵,虽然出生于显赫家庭,但当她做出决定时,毫不犹豫地为了爱情,甚至为争取自己的尊严,背离了家族的荣华富贵。所以,若把她仅仅定义为“恋爱脑”,显然是不准确的。
另外,在《大登殿》一场戏中,王宝钏看到自己的竞争对手、所谓的“善意第三方”代战公主时,她没有暴躁反应,而是冷静而潇洒地唱出:“宝钏若是男儿汉,我也到她国住几年。”这正体现了她的豪气,能有如此气度的人,怎能说她是“恋爱脑”?
与1920年代的《红鬃烈马》相比,2012年拍摄的《薛平贵与王宝钏》将这个充满反叛精神的角色演绎成“恋爱脑”,这一改编实在让人哭笑不得。
而且,这并非京剧第一次被批评为“恋爱脑”的受害者。在某些人眼中,京剧成为了旧时代封建思想和地主阶级文化的象征。再加上近年来京剧的衰落,支持京剧的人声势也变得较弱,使得这种负面印象逐渐根深蒂固。
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
首先,《红鬃烈马》的故事来源自古老传说,但直到1920-1930年代,这个版本才被进一步雕琢成现代京剧。在那个时代,很多女性敢于追求自由爱情,反抗父母包办婚姻,王宝钏无疑是这一群体的代表。而如今一些批评王宝钏恋爱脑的人,往往强调婚姻要“门当户对”,强调“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恰恰与当时王宝钏挑战传统婚姻观念的精神背道而驰,反而显得更为保守,甚至比王宝钏所代表的时代还要落后。
此外,大部分我们今天看到的京剧剧本,大多创作于民国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的时代,这些剧本创作正是在封建帝制崩溃后进行的。在新文化运动中,许多知识分子也参与了京剧的创作,赋予这一传统剧种更多时代感。北京戏曲评论学会会长靳飞曾评价京剧:“它是中国最晚形成的传统艺术,却也是中国最早形成的现代艺术。”
民国时期的京剧,无论在题材上,还是在表演形式上,都有了显著变化。例如,在《珠帘寨》这部京剧中,李克用这个历史人物被塑造成一个有些怕老婆的将军,这种在唱词中表达出的性别平等观念,正反映了当时妇女平权思想的萌芽。
在那个时代,京剧不仅承担着文化的传承,还与当时的民族情感息息相关。无数具有强烈民族主义情感的戏剧作品涌现,如《生死恨》和《杨门女将》等,这些作品至今仍然是经典。在《生死恨》这出戏中,梅兰芳通过唱词将抗战情绪与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愤怒展现得淋漓尽致,至今听来依然让人震撼。
梅兰芳无疑是那个时代京剧改革的先锋。1900年代,梅兰芳初到上海,感受到新环境对传统京剧的挑战,他很快意识到,京剧必须改革才能适应新社会的需求。此时,京剧的传统体制正在发生改变,梅兰芳等人带领着“梅党”一同参与了这一历史性的转型,推动京剧从表演到剧本创作、演出形式等方面的全方位革新。
梅兰芳的改良不仅仅限于创作新剧目,他还提出将京剧与现代社会相结合,让观众更多地感受到时代精神。例如,《贵妃醉酒》便是通过梅兰芳赋予杨贵妃这一女性角色新的视角,重新塑造了她的形象,使这部原本被视为低俗的戏剧成为了经典。
总的来说,梅兰芳和他的“梅党”推动的改革,不仅让京剧焕发新生,还让京剧真正成为了民国时期的文化代表。